《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原文赏析

  • cǎi
    sāng
    ·
    táo
    huā
    xiū
    zuò
    qíng
  • [
    qīng
    dài
    ]
    lán
    xìng
  • táo
    huā
    xiū
    zuò
    qíng
    gǎn
    dōng
    fēng
    chuī
    luò
    jiāo
    hóng
    feī
    xián
    chuāng
    bàn
    ào
    nóng
  • shuí
    lián
    xīn
    dōng
    yáng
    shòu
    weí
    chūn
    yōng
    róng
    piàn
    yōu
    qíng
    lěng
    chù
    nóng

原文: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闲窗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相关标签:写花抒情伤怀采桑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这春天即将结束的时候,美丽的桃花并没有无情地凋谢,它们被东风吹落,飞入窗棂,陪伴着伤心的人度过残留的春光。有谁会同情我这个像沈约一样飘零殆尽、日渐消瘦的身影,为春天的结束而感到烦闷,感到懒散无聊。虽然比不上芙蓉花,但它的一片幽香在清冷的环境中显得更加浓重。

注释:采桑子:《百名家词钞》中作“罗敷媚”,指沈约的别号。
娇红:嫩红,鲜艳的红色。这里指花。
懊侬(ào nóng):烦闷。这里指烦闷的人。
东阳:指南朝梁朝的文学家沈约。因其曾为东阳太守而得名。唐朝初期,史学家姚思廉和他的父亲姚察在所著史籍《梁书·沈约传》中,高度赞扬了沈约的人品和文学才华,评价他为“才华出众、一代英才”。姚思廉在《梁书·沈约传》中记载:“沈约,永明末出任东阳太守……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沈约因过度劳累,日渐消瘦,被世人称为“东阳销瘦”、“东阳瘦体”。
春慵(yōng):春天的懒散情绪。
芙蓉:荷花,或者指芙蓉镜。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续集》中有这样的记载:“相国李公下第游蜀,遇到一个老妇人。她说:郎君明年会在芙蓉镜下及第。果然,明年他的状态和成绩都很好。”
幽情:《草堂嗣响》中作“幽香”。 《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纳兰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词人,他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文学天赋。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曾经拜师学艺,深入研读经典著作,为了追求更高的学问和知识,他还参加了科举考试,并成功中了举人。

然而,在纳兰备考科举考试最后一关的殿试时,他却不幸患上了风寒,导致无法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这对于纳兰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和遗憾,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对科举考试抱有极高的期望和追求。

在床榻上无法动弹的日子里,纳兰感到了极度的无聊和失落。他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和命运,对于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和困惑。然而,正是在这种无聊和失落的状态下,纳兰的内心却迸发出了强烈的情感和创作欲望。

于是,他拿起笔,开始写下了这首《采桑子》。这首词以采桑为主题,通过描绘一个少女采桑的情景,表达了纳兰内心深处的苦闷和无奈。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少女的孤独和辛劳,以及她对于命运的无奈和无法改变的现实。

这首词不仅展现了纳兰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更是反映了他在逆境中的坚韧和执着。纳兰在失去参加殿试的机会后,并没有沉溺于自怜和悲伤之中,而是通过创作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采桑子》成为了纳兰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在逆境中寻找自我和表达情感的重要作品。这首词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也成为了后来文学界的经典之作,对于后世的文人和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赏析《采桑子》

《采桑子》是一首表达伤春自怜之情的小令。作者通过描写桃花凋谢和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和对自身命运的感伤。

上阕中,作者写出了春天的残破景象,桃花被东风吹落,飘零殆尽。然而,桃花并不甘心接受死亡,它们被东风吹进了容若的小窗,陪伴着容若度过残留的春光。作者观察到桃花的命运,也感伤起了自己,自比为“辛苦东阳瘦”。这里,作者通过桃花的命运,抒发了自己对春天和自身命运的伤感。

下阕中,作者点出了自己对春天残破的懊恼和慵懒无聊的心境。尽管心境平静下来,但思念之情却更加强烈。作者以沈约自况,形容自己像沈约一样病容憔悴、抑郁多疾。沈约和作者都是美男子,有才有德,作者以沈约自比,既是说自己风流才俊,更是感伤自己身体单薄。这个典故用得十分贴切自然,交代了作者的心境,也写出了实情。接下来的“也为春慵”,更是表达了作者身心懒散的原因,并非是为其他闲杂之事所累,只是春天即将结束。

最后一句“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作者认为桃花虽然妖艳,却比不上芙蓉的清幽芬芳。这里所指的芙蓉并非荷花,而是指“芙蓉镜”的典故。据传唐朝李固在考试落第之后游览蜀地,遇见一名老妇人,老妇人预言他明年会在芙蓉镜下科举及第,再过二十年还有拜相之命。作者也是因病失去殿试的机会,和落第等同,所以在这个背景下,作者所说的芙蓉应当是指“芙蓉镜”的典故。接下来的“一片幽情冷处浓”,正是写了自己懊恼的“幽情”。

整首《采桑子》上、下片相对紧凑,通过描写桃花凋谢和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和对自身命运的感伤。这首小令伤感而含蓄,给人以深思。 《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赏析详情»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照片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您喜欢

牡丹

唐代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咏白海棠

清代 曹雪芹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清平乐·年年雪里

宋代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