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铸有狮形铜香炉的炉子里,熏香已经冷透,红色的锦被乱堆床头,像波浪一样,我也无心去收拾。早晨起来,懒洋洋地不想梳头。华贵的梳妆匣落满灰尘,朝阳的日光照在帘钩上,我任凭它们。我生怕想起离别的痛苦,有很多话要向他倾诉,但刚要说又不忍开口。最近我渐渐消瘦起来,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为秋天的影响。算了吧,算了吧,这次他必须要走,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离别曲,也无法将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远去,剩下我独守空楼了,只有楼前的流水,应该会关心我,映照着我整天凝视。就在凝视远方的时候,从今以后,又增添了一段日日盼归的新忧愁。
注释:
金猊:狮形铜香炉。
红浪:红色被子乱摊在床上,像波浪。
宝奁:华贵的梳妆镜匣。
者:通“这”。
阳关:出自《阳关三叠》,是唐宋时的送别曲。此处泛指离别歌曲。
武陵人远:此处借指爱人去的远方。
烟锁秦楼:总指独居妆楼。
秦楼:即凤台,相传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乘风飞升之前的住所。
眸:指瞳神,即眼珠。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她早期的作品,创作地点在青州。在公元1107年开始,李清照与赵明诚一起屏居在乡里生活了十多年。关于赵明诚何时重新出来做官,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然而,在刘忆萱的《李清照诗词选注》中,他认为这首词是在赵明诚赴莱州任职的时候创作的,大约是在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创作背景详情»
别后,从思念之情到自我安慰之辞。她告诉自己,既然已经分别,就不要再去想念,不要再去伤心。她用“休休”这个词来表示自我安慰,告诉自己要放下一切,不再为离别而痛苦。但是,她的内心深处却仍然充满了离愁别绪,这种矛盾的心情使得整首词更加丰富和感人。
最后两句“此意无人能识,因风吹送,更相思”,是整首词的高潮和结尾。词人说自己的思念之情是无人能够理解的,只有随风而去,只有自己才能体会。这种孤独的思念之情使得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离别的痛苦。然而,她并不因此而放弃思念,反而更加坚定地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
整首词以离别之情为主题,通过描写词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情思念。词人运用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词意更加深刻,情感更加真挚。整首词情感真实,意境优美,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默承受。这种无法言说的痛苦,正是离别的苦楚所在。接着,“千言万语,都付与东流”一句,更是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无尽思念和无奈。无论有多少话要说,多少情感要表达,都只能随着东流的水一同消逝。这种无法挽留的离别之苦,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
下片则写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句,表达了词人对天地间的广阔和自己微小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她独自一人,心中充满了悲伤和眼泪。接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通过描写燕子飞入普通人家的情景,暗示了词人与丈夫的分离,以及她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这句词中的“王谢堂前燕”也是对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借用,通过对比,表达了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愈发深沉。
最后,“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一句,表达了词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离别的忧伤。世事变幻莫测,人生充满了无法预料的苦难,而春天的忧愁更是让人感到孤独和无助。词人在离别之际,感叹人生的无常和离愁的深沉。
整首词以离别之苦为主题,通过描写离别前的情景和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词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词人用曲折婉转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她的离愁别恨之情。这首词不仅展现了李清照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当时女性在婚姻中的无奈和痛苦。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赏析二详情»
这篇点评对于这首词的描写和情感表达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上片以慵懒的情态刻画了主人公不舍丈夫离去的心情,通过五句以“慵”字开头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的懒散和不愿离开床铺的状态。而“生怕离怀别苦”这句话则成为全词的核心,表达了主人公对离别的痛苦和复杂的心理。接下来的“多少事,欲说还休”展现了主人公的善良和对丈夫的爱,她选择将痛苦埋藏在心底,不愿增添丈夫的烦恼,这种深情令人动容。
下片则设想了别后的情景,通过“休休”这一跳跃的描写,直接展现了别后的情景。接下来的三句近乎痴话,通过写楼前的流水来突出主人公的孤独和痴情。最后的结拍三句用真挚的语言将词意再度深化,通过“一段新愁”这一含蓄而明确的表达,进一步加深了词的情感表达。
整篇点评对于词的描写和情感表达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认为词人通过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成功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展现了她对丈夫的深情和不舍之情。这种心理刻画在封建女性文学中是难能可贵的。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点评详情»
”两字,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她希望自己的心情能够休息一下,暂时放下离愁别绪,但又知道这种休息只是暂时的,离愁仍然存在。
“此意无人能识”,词人深知自己的离愁之苦无法被他人理解。她的内心世界只有她自己能够体会,别人无法感同身受。这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使她更加沉浸在离愁之中。
最后一句“纵是相逢不记”,是词人对自己的一种宽慰和安慰。她告诉自己,即使与丈夫相逢,也不必过多纠结于别离之苦,因为时间会冲淡一切,让一切都成为过去。这句话既是对自己的勉励,也是对读者的启示。
整首词以离愁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情绪和神态,以及对离愁的深入剖析,展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词人通过精炼的语言和巧妙的结构,将离愁的复杂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词不仅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词人抒写离愁的经典之作。
李清照,生于1084年3月13日,死于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是汉族,出生于山东省济南章丘。她是宋代(南北宋之交)的女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词作前期多写她悠闲的生活,后期则更多地表达她对自身境遇的悲叹和感伤。她的词作形式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在论词方面,她强调协律,崇尚典雅,并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念,反对将词作为诗文的写作方式。
除了词作,李清照也擅长写诗,但留存下来的诗作并不多,其中一部分是感时咏史的作品,情辞慷慨,与她的词风有所不同。
李清照的文集有《易安居士文集》和《易安词》,但已经散佚。后人编纂了《漱玉词》辑本,现在也有《李清照集校注》供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