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暮春时节,深闺中的孤寂如潮水般涌来,一丝柔肠就有千丝愁绪。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逝去,淅淅沥沥的雨声催促着花瓣的飘落,也催促着春天离去的脚步。
倚着栏杆,纵然春天千般美好,却也无法激起情绪。思念的人在哪里呀?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茂盛芳草,正沿着良人归来时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
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
“寂寞”二句:这里是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相关语句的隐含和新变。
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这里的“人”,应与《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中的“武陵人”和《满庭芳·小阁藏春》中的“无人到”中的“人”字意思相同,都指代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连天”二句:引用《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句话的意思,表达了迫切希望良人归来的愿望。
《点绛唇·闺思》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据陈祖美的《李清照简明年表》,这首词大约创作于重和元年至宣和二年(公元1118至1120年)期间。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可能因工作原因外出任职,而她独自居住在青州。
这段创作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李清照创作这首词的背景信息。首先,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在这段时间内是独自生活的,没有丈夫的陪伴。这可能给她带来了孤独和思念之情,也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沉思和创作。其次,赵明诚的外任可能意味着他在外地工作,这也让李清照在家中感到更加寂寞和无助。这种情感的体验可能在她的词作中得到了表达。
这段创作背景还提供了一些时间上的线索。重和元年至宣和二年是李清照创作这首词的可能时间段。这个时间段正好是她独自居住在青州的时期,这也可能对她的情感和创作产生了影响。这个时间段的背景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总的来说,这段创作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李清照创作这首词的背景信息,包括她的孤独和思念之情,以及她独自居住在青州的时间段。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点绛唇·闺思》创作背景详情»
的思绪,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整首词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无限愁情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通过对寂寞深闺、春去催花雨以及倚遍栏干的描写,词人将女主人公的孤独、忧愁和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共鸣。 《点绛唇·闺思》赏析一详情»
这首词以描写青年女子的寂寞和忧愁为主题,通过递进的写法展现了她内心愁情的累积。上片第一句“寂寞深闺”描写了她在深藏后院的闺房里感到的寂寞,第二句“柔肠一寸愁千缕”则表达了她内心的愁状,愁绪纷纷扰扰。接下来的“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描述了她所处的环境,春天离去,下起了催花凋落的雨,给她带来了更多的忧愁。
下片的第一句“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仍然描写了青年女子的愁状。她不能再待在闺房里,只能走到闺房外面,倚着栏杆思考。她想到了“催花雨”,思念起离她而去的意中人,不知他此刻是否也在淋雨,何时会回来。她望着外面的景象,但并非真正看到了风景,而是望到了自己想象中意中人归来时的情景。然而,她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景象,只望到了连绵不绝的荒草和无法找到归路的景象。这描绘了青年女子倚栏眺望时的凄凉情景、心理状态和无望的结果。
整首词通过递进的写法,从寂寞到伤春,再到伤别,最后到盼归,全面地展现了青年女子内心愁情的累积。通过一个“雨”字的勾连,将上下两片联系在一起,远处的无际荒草和近处的催花落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词人将青年女子的愁情写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了凄美的意境。因此,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赞此词“泪尽个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点绛唇·闺思》赏析二详情»
李清照,生于1084年3月13日,死于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是汉族,出生于山东省济南章丘。她是宋代(南北宋之交)的女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词作前期多写她悠闲的生活,后期则更多地表达她对自身境遇的悲叹和感伤。她的词作形式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在论词方面,她强调协律,崇尚典雅,并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念,反对将词作为诗文的写作方式。
除了词作,李清照也擅长写诗,但留存下来的诗作并不多,其中一部分是感时咏史的作品,情辞慷慨,与她的词风有所不同。
李清照的文集有《易安居士文集》和《易安词》,但已经散佚。后人编纂了《漱玉词》辑本,现在也有《李清照集校注》供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