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司直赴安西》原文赏析

  • sòng
    liú
    zhí
    ān
    西
  • [
    táng
    dài
    ]
    wáng
    weí
  • jué
    yáng
    guān
    dào
    shā
    sài
    chén
  • sān
    chūn
    shí
    yǒu
    yàn
    wàn
    shào
    xíng
    rén
  • suí
    tiān
    táo
    zhú
    hàn
    chén
  • dāng
    lìng
    wài
    guó
    gǎn
    qīn

原文: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相关标签:写景抒情愿望友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通往遥远的西域的阳关道上,抬头只能看到边塞上的烟气和沙尘。整个春天只偶尔有大雁飞过,万里路上很少见到行人。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葡萄种也随着汉家使臣带来。这一去应该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

注释:刘司直:作者的朋友,具体字号不详。司直:官名,大理寺有六个司直,品级为从六品上。安西:指安西都护府。绝域:指极远的地域,此处指西域。阳关道: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大道。阳关: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沙:一作“烟”。塞尘:塞外的风尘,代指对外族的战事。三春: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苜蓿(mùxu):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天马:骏马的美称。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西域人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逐:随。汉臣:汉朝的臣子,也指古代汉族政权的臣子。当:应当。令:使。外国:古代指中央政府以外的政权,后来指本国以外的国家。觅:寻求。和亲: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 《送刘司直赴安西》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描写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为主题,通过四联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首联中,“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描绘了路途遥远、环境恶劣的景象。胡人居住的边塞地区弥漫着烽烟,沙土飞扬,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第二联通过对空中与地上景象的对比,进一步表现了路途的寂寞荒凉。在南国春风和莺声飞舞的季节,却只能看到偶尔飞过的归雁,路上几乎没有行人。

第三联以历史与现实结合,描绘了丝绸之路上的特异风光。提到了汉武帝派李广利伐大宛取名马的故事,以此勉励友人远赴安西建功立业。

最后一联则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和祝福。友人赴边建功立业,使外国感到惧怕,不敢觅和亲。这里的“不敢觅和亲”指的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在边塞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

整首诗将史事融入送行时对路途险远的渲染中,通过描写景物、历史故事和抒发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送刘司直赴安西》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王维的照片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

猜您喜欢

待储光羲不至

唐代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晓行巴峡

唐代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酌酒与裴迪

唐代 王维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