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通往遥远的西域的阳关道上,抬头只能看到边塞上的烟气和沙尘。整个春天只偶尔有大雁飞过,万里路上很少见到行人。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葡萄种也随着汉家使臣带来。这一去应该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
注释:刘司直:作者的朋友,具体字号不详。司直:官名,大理寺有六个司直,品级为从六品上。安西:指安西都护府。绝域:指极远的地域,此处指西域。阳关道: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大道。阳关: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沙:一作“烟”。塞尘:塞外的风尘,代指对外族的战事。三春: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苜蓿(mùxu):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天马:骏马的美称。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西域人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逐:随。汉臣:汉朝的臣子,也指古代汉族政权的臣子。当:应当。令:使。外国:古代指中央政府以外的政权,后来指本国以外的国家。觅:寻求。和亲: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
《送刘司直赴安西》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以描写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为主题,通过四联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首联中,“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描绘了路途遥远、环境恶劣的景象。胡人居住的边塞地区弥漫着烽烟,沙土飞扬,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第二联通过对空中与地上景象的对比,进一步表现了路途的寂寞荒凉。在南国春风和莺声飞舞的季节,却只能看到偶尔飞过的归雁,路上几乎没有行人。
第三联以历史与现实结合,描绘了丝绸之路上的特异风光。提到了汉武帝派李广利伐大宛取名马的故事,以此勉励友人远赴安西建功立业。
最后一联则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和祝福。友人赴边建功立业,使外国感到惧怕,不敢觅和亲。这里的“不敢觅和亲”指的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在边塞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
整首诗将史事融入送行时对路途险远的渲染中,通过描写景物、历史故事和抒发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送刘司直赴安西》赏析详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