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荒凉的古城冷落荒凉,远眺之下,万里山河一片空旷寂寥。秋天,天空高远,空旷无垠,不时传来几声南归鸿雁的哀鸣。寒冷的池塘里倒映着枯败的杂草,高大的馆舍坐落在稀疏的梧桐树间。正当这一年将尽的时节,只能自顾其影高唱一曲《思悲翁》。老朋友已经难以见到了,只能寂寞地独处在平陵之东。
注释:奉:表示敬意的词语。太守:一郡的行政长官。韦太守陟:即韦陟,王维的好友,两人经常相互写诗。荒城:荒凉的古城。唐杜甫《谒先主庙》诗:“绝域归舟远,荒城系马频。”萧索:荒凉冷落;凄凉。迥:远。嘹唳:形容声音响亮凄清。归鸿:归雁。诗文中常用以寄托思念之情。寒塘:寒冷的池塘。衰草:枯草。高馆:高大的馆舍。疏桐:梧桐树间因为稀疏而落下的斑驳的影子。岁方晏: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顾景:即顾影。自顾其影。有自矜、自负之意。悲翁:古曲名。故人:旧交;老友。平陵:一作“平林”,地名,在襄阳之西。此指韦陟任职之地。
《奉寄韦太守陟》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743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二年。当时,韦陟因为受到李林甫的排挤,被迫离开了原本的职位,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这个事件引起了王维的关注和同情,他为了表达对韦陟的支持和慰问,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王维对韦陟遭遇的一种回应,也是他对友情和人生起伏的思考和感慨。通过这首诗,王维表达了对韦陟的同情和鼓励,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对人生变迁和友情的深刻理解。这篇创作背景为诗歌赋予了特殊的情感和意义,使得这首诗成为了王维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奉寄韦太守陟》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诗的解读和分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孤城的衰败和萧条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惆怅和悲凉之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人通过“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这两句开门见山地描写,直接展现了边塞孤城的荒凉和衰败。城池被人荒废,岁月的侵蚀使其更加衰败,一片空旷寂寥。这里的空不仅仅是空间的空虚,更是指戍守边疆、保家卫国的事业已经付诸东流的空。诗中的“自”和“空”这两个字,形象地表达了城池的荒废和悲凉。
接着,诗人写到“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将笔落在高空。秋天的气息肃杀,边城的景象高远阔大,只有一座孤城。诗人感叹天高秋日的迥异,表达了古老的苍凉之感。然后,诗人听到城外几只孤雁的凄厉鸣叫,这是它们在寻找同伴、跋涉途中的悲苦呼唤。这种声音撕心裂肺,揪人心肠,使诗人更加思念故乡,不禁自问何时能够归乡。这一段描写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阴影。
最后,诗人写到“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从身边的细节着眼。诗人想要躲避这满眼的肃杀景象,但眼前的池塘、草地和驿馆外的梧桐都是衰败的。诗人感到无处可逃,于是选择直面这肃杀之景,高唱一曲《思悲翁》。诗人用诗歌来遣怀,表达自己的悲伤和忧愁。然而,诗人也意识到,即使喝酒放纵,对酒当歌,也无法真正解除内心的忧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孤城的衰败和萧条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惆怅和悲凉之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边塞孤城的凄凉和诗人内心的忧愁。
《奉寄韦太守陟》赏析详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