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将要追随将军去攻取右贤,战场上纵马飞驰奔向居延。
悬想汉家使者在萧关之外,定愁见孤城独立落日旁边。
注释:韦评事:不详其人。评事,官名。
逐:追随。取:俘获。右贤:即右贤王,汉时匈奴族对其贵族的封号。匈奴贵族有左贤王、右贤王之号,右贤王亦省称为“右贤”。
沙场: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走马:骑马疾走;驰逐。居延:古边塞名。汉初,居延为匈奴南下凉州的要道。太初三年(前102年),派遣路博德于此筑塞,以防匈奴入侵,故名遮卤(虏)障。遗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
遥知:谓在远处知晓情况。汉使:此指韦评事。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为自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
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将要追随将军去攻取右贤,战场上纵马飞驰奔向居延。悬想汉家使者在萧关之外,定愁见孤城独立落日旁边。
逐(zhú):追随。取(qǔ):俘获。右贤(yòu xián):即右贤王,汉时匈奴族对其贵族的封号。匈奴贵族有左贤王、右贤王之号,右贤王亦省称为“右贤”。
沙场(shā chǎng):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走马(zǒu mǎ):骑马疾走;驰逐。居延(jū yán):古边塞名。汉初,居延为匈奴南下凉州的要道。太初三年(前102年),派遣路博德于此筑塞,以防匈奴入侵,故名遮卤(虏)障。遗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
遥知(yáo zhī):谓在远处知晓情况。汉使(shǐ):此指韦评事。萧关(xiāo guān):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为自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
孤城(gū chéng):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
《送韦评事》译文及注释详情»
《送韦评事》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歌,它的创作背景可以从《民国固原县志》中得知。这首诗歌是王维在送别友人韦评事前往边塞从军时所创作的,具体的创作时间并没有详细记录。
在唐代,边塞是一个重要的军事防线,守卫着国家的疆界。当时,边塞的军队需要不断地补充新兵,以保持边境的稳定和安全。韦评事是王维的友人,他决定离开家乡,响应国家的征召,前往边塞从军。这对于王维来说是一个离别的时刻,他深感友情的珍贵和离别的痛苦。
在这首诗中,王维表达了对韦评事的深情告别和祝福。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和艰苦,以及军队的英勇和忠诚。他希望韦评事能够在边塞的岁月中保持坚强和勇敢,不忘初心,为国家的安宁和繁荣做出贡献。
这首诗歌展现了王维对友情和国家的关怀,以及他对边塞生活的理解和赞美。它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对边塞军人的敬意和祝福。通过这首诗,王维将自己的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能力。
《送韦评事》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针对王维的诗作《送友人》进行分析。文章首先指出了诗中前两句表达了热情鼓励友人从军的意愿,以及对边塞将士的赞颂,展现了昂扬向上的情调和豪迈激昂的气势。这部分诗句具有浪漫色彩,给人以震撼的感受,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进取精神的生动表现。
接着,文章提到诗中后两句的转折,描述了塞外萧索悲凉的景象所引起的思乡愁情。通过描绘“孤城”和“落日”这两个意象,展示了边地的荒凉和边塞的凄凉。这部分与王维另一首诗《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似,充分展现了王维诗歌中“诗中有画”的特点。
最后,文章指出这首诗的突转笔锋虽然看似突兀,但作者巧妙地将从军者立功边塞和思乡怀归这两种特有的心理统一在这首小诗里,用笔凝练,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给人以一种悲壮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篇赏析对王维的诗作《送友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诗句的气势、意象的描绘以及情感的表达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展现了诗歌的美感和作者的才华。
《送韦评事》赏析详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