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吕逸人隐居的地方,与尘俗世事隔绝。我特意来柳市南头拜访吕逸人。来访时未遇到主人,所以没有询问主人的住所环境。城上的青山就像在室内一样,东边的水流入西边的邻居。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已经很长时间了,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老了,树皮像龙鳞一样。
注释:裴迪,王维的诗友,早年与王维同居终南山,后常与王维一起隐居辋川,游览并写诗,一起欢乐地弹琴喝酒。新昌里,即长安朱雀街东边的第八坊(见《长安志》)。吕逸人:不知道是谁。逸人,古代称隐居之人。遇:会见。桃源:即桃花源,这里指吕逸人的隐居之地。一向: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绝:断绝,隔绝。风尘:指尘俗的世事。柳市,汉长安的地名,这里也指吕逸人的隐居之地。隐沦:隐士,隐居之人。题凡鸟:出自《世说新语·简傲》。作者在“题凡鸟”前加了“不敢”,有两个意思:一是此次来访未遇到主人;二是赞扬吕逸人家不俗气。看竹:出自《晋书·王羲之传》。作者在这里引用典故,也有两个意思:一是未见到主人;二是作者与主人不外,尽管主人不在家,仍可留下参观主人的住所环境。何须:何必,哪里还需要。屋里:室内。闭户:关上门。种松:栽种松树。龙鳞:指古松树的干部分像龙鳞一样。这里用来形容老松树的表皮呈现出鳞片的形状,说明树已经很老了。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译文及注释详情»
,专心致志地著述。这里的“著书”指的是吕逸人的著作,而“多岁月”则强调了他长期以来专注于著书的时间。接着,诗人以“种松皆老作龙鳞”来形容吕逸人的松树。松树是隐士常用的象征,它的老树皮纹理犹如龙鳞,暗示吕逸人的隐居生活已经历了很长时间,他的隐逸之道已经达到了深入人心的境地。
整首诗通过对吕逸人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中运用了典故和比喻,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吕逸人的隐居生活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情趣。同时,通过环境描写和隐喻的运用,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远离尘嚣、追求高山仰止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典故的运用,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吕逸人的敬仰。这首诗不仅是对吕逸人的赞美,也是对隐逸生活的颂扬,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自己内心深处对于远离尘嚣、追求自我修养的渴望。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