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手挽强弓南征北战扮做儿郎,但也在梦中像曾经那般给自己画眉。有多少次手持酒杯思念着故乡,到拂云堆上去祭王昭君。
注释:
1. 木兰庙:据清代冯集梧注“《太平寰宇记》:黄州黄冈县木兰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旧废县取此山为名,今有庙,在木兰乡。有好事者,因木兰山木兰县之名与木兰相同,于是加以附会,立庙于此。意指在木兰庙中。
2. 弯弓征战作男儿:言木女扮男装兰代父征戎。意指木兰女扮男装代替父亲参加战争。
3. “梦里”句:言木兰虽着戎装,仍思恢复和平环境下的少女生活。意指木兰在梦中仍然想象自己是一个少女。
4. 拂云堆:古地名,在黄河北岸,今内蒙古乌拉特旗西北。此处有神祠,突厥入侵中原,必先至神祠祭酹求福。《十道志》:关内道胜州有拂云堆。意指到拂云堆上去祭祀。
5. 明妃:既汉元帝宫女王嫱,又称王昭君。晋文王讳昭,故晋人称其为明妃。王嫱远嫁匈奴,为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既王后)。意指祭拜王昭君。
《题木兰庙》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在会昌年间担任黄州刺史期间的创作。当时,他游历至湖北黄冈西一百五十里处的木兰山,恰巧来到了木兰庙。在这个庙宇中,他被周围的景色所吸引,触景生情,产生了怀古之情。于是,他决定为木兰庙题诗,表达自己对这个地方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具体的创作时间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可以推测是在杜牧担任黄州刺史期间的某个时候。这首诗以咏史的形式,通过描绘木兰庙的景色和历史背景,展现了杜牧对古代英雄木兰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思考。诗中可能融入了杜牧对自己官职的感慨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以及对木兰庙所代表的文化传统的珍视。
木兰庙位于湖北黄冈西部的木兰山上,距离黄州约一百五十里。这个庙宇是为了纪念古代女将军花木兰而建立的,因此被命名为木兰庙。庙内供奉着木兰的神像,成为了人们纪念这位英雄女子的场所。庙宇周围的自然景色优美,山峦起伏,绿树成荫,给人一种宁静和神圣的感觉。这里也是人们向木兰祈求勇气和坚韧的地方,因此吸引了许多游客和信徒前来参拜。
杜牧在游历至木兰庙时,被这里的景色和历史所打动,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木兰的英勇和坚韧精神。于是,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木兰的敬仰和对这个地方的思念之情。这首咏史诗成为了杜牧创作的一部分,也是他对木兰庙和木兰精神的致敬。通过这首诗,杜牧希望能够传承和弘扬木兰的精神,让后人能够铭记这位伟大的女将军,并从她身上汲取力量和勇气。
《题木兰庙》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分析了《木兰辞》这首诗的创作手法和主题思想。诗人通过生动刻画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帼英雄形象。诗歌以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木兰心中的凄楚与忧伤,突出了女英雄的思想境界。诗人首先从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入手,描绘了木兰的非凡气概和神韵,再通过描写她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她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最后,诗歌陡翻新意,将木兰与明妃王昭君进行对比,抒发了木兰内心的郁结,并对男权社会中女性肩负重任的现象进行了质问。整篇赏析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解读,展示了诗人的创作技巧和思想深度,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题木兰庙》赏析详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是汉族人。为了与同为杜姓的杜甫区分,人们常称他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双璧。
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因此后世常称他为“杜樊川”。他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细腻,以描写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为主题。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杜牧的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等。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杜牧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历史记载,他生于公元803年,但死亡的确切时间并没有记录下来。根据推测,他大约在852年左右去世。然而,关于他的死因和具体情况,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总之,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婉约派的作品闻名于世。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尽管关于他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但他的诗歌作品仍然被后人广泛传颂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