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葛》原文赏析

  • cǎi
  • [
    xiān
    qín
    ]
    míng
  • cǎi
    jiàn
    sān
    yuè
  • cǎi
    xiāo
    jiàn
    sān
    qiū
  • cǎi
    jiàn
    sān
    suì

原文: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相关标签:诗经思念民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个月啊!
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个季节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

注释:
采:采集。
葛:葛藤,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艾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三秋:三个秋季。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个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子供药用,可制艾绒灸病。
岁:年。 《采葛》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并没有具体的内容,因此关于它的背景的说法各不相同。《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出于对谗言的担忧,即“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的《诗集传》则批评这首诗是关于淫乱的诗歌。吴懋清的《毛诗复古录》则认为这首诗是用葛(萧、艾)来比喻平时培养人才。而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则一致认为这首诗是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和对远方的回忆之诗。 《采葛》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首小诗表达了男子对自己情人的思念之情。诗中提到了女子们辛勤劳动的场景,采葛织布、采萧祭祀、采艾治病,这些都是女子们为了生活而付出的努力。而男子则在思念情人的时候,一天不见就感觉像隔了三个秋天,这种感受是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区别。作者通过这种有悖常理的写法,强调了男子思念之切、之深。

恋人之间在热恋时都希望能够天天在一起,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痛苦。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们的感觉中也会觉得时间很漫长,难以忍耐。这首诗正是抓住了这种最普通却最折磨人的情感,通过反复吟诵和重叠的方式,表达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愈来愈强烈。诗中第二章使用了“秋”来代表季节,而不是其他季节,是因为秋天的草木摇落和萧瑟的秋风容易引发离别情绪,与整首诗的意境相吻合。

整首诗没有使用卿卿我我的爱的呓语,也没有具体描述爱的内容,只是直接表达了思念的情绪。然而,这首诗却能够流传千古,后人将这种思念之情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关于这首诗艺术感染力的奥妙,蒋立甫在《风诗含蓄美论析》中解释道:“妙在语言悖理。”他的意思是说,从科学的时间概念来看,三个月、三个季节、三年与“一日”是不相等的,这是悖理的。然而,从诗的抒情角度来看,这种夸张的表达是合理的,因为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是合理的,一天的分别会逐渐在他们的心理上延长为三个月、三个秋天、三年。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反映了他们深深相爱、难以分离的恋情。这种悖理的“心理时间”融入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够巧妙地表达离人的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采葛》鉴赏详情»

猜您喜欢

黍离

先秦 佚名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鹤鸣

先秦 佚名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秦 孟子及其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