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葛藤覆盖了一丛丛的黄荆,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茔。我的亲密爱人长眠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独守安宁!
葛藤覆盖了丛生的酸枣枝,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地。我的亲密爱人埋葬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独自安息!
他头下的角枕是那样光鲜,身上的锦被多么光华灿烂!我的亲密爱人安眠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独枕待旦!
没有你的日子里夏天煎熬,冬夜是那样漫长难耐孤寒。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作清风,随你而来相会在碧落黄泉!
没有你的日子里冬夜漫漫,夏天是那样漫长尤感孤寂。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为泥土,随你而来相聚在这块宝地!
注释:
葛:藤本植物,茎皮纤维可织葛布,块根可食,花可解酒毒。
蒙:覆盖。楚:灌木名,即牡荆。
蔹(liǎn):攀缘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有白蔹、赤蔹、乌蔹等。
予美:我的好人。郑笺:“我所美之人。”朱熹《诗集传》:“妇人指其夫也。”亡此:死于此处,指死后埋在那里。
棘:酸枣,有棘刺的灌木。
域:坟地。毛传:“域,营域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营域,或作茔域,古为葬地之称。《说文》:‘茔,墓地也’是也。”
角枕:牛角做的枕头。据《周礼·王府》注,角枕用于枕尸首。粲:同“灿”。
锦衾:锦缎褥。闻一多《风诗类钞》:“角枕、锦衾,皆敛死者所用。”烂:灿烂。
旦:天亮。朱熹《诗集传》:“独旦,独处至旦也。”一说旦释为安,闻一多《风诗类钞》:“旦,坦。”“坦,安也。”
夏之日、冬之夜:夏之日长,冬之夜长,言时间长也。
其居:亡夫的墓穴。下文“其室”义同。
《葛生》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主要是要解释一首诗的主旨,而不涉及诗作的历史年代、社会背景以及男词女词等问题。在较宽泛的意义上,这首诗可以被视为一首普通的悼亡之作,具有本质性的兴发感动力。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表达对逝去的人的思念和悼念之情,展现了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深刻认识。诗人可能通过描绘逝者的美好品质、回忆与逝者的亲密关系以及对逝者的无尽思念来表达自己的悲伤和痛苦。
这首诗的主旨可以被视为一种普遍的情感表达,超越了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它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和珍惜。无论是在哪个时代,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每个人都会面临生命的离别和失去,都会经历悲伤和痛苦。因此,这首诗具有普遍的感动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被视为一种普通的悼亡之作,它超越了具体的历史年代和社会背景,通过表达对逝去的人的思念和悼念之情,引发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和对生命的思考。无论是哪个时代,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每个人都会面临生命的离别和失去,都会经历悲伤和痛苦。这首诗具有普遍的感动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葛生》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主要讨论了一首诗的结构和意义。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三章中,除了第三章外,对于前两章的分类存在争议,有三种说法:兴、比而赋。诗中的开篇即出现的兴、比、赋的意象,创造了一种荒凉凄清、冷落萧条的情境,展现了一种悲剧美。接着,第三章表达了对去世的配偶的哀悼和怀念之情。诗中的比兴意义是将野外蔓生的葛藤和荆树丛比喻为相依相偎的情侣,而诗中的主人公却是孤独寂寞的。第三章的描写更加深刻,通过插入极鲜艳的语言来强调悲剧的苦难。后两章中,语句重复尤甚于前三章,只有“居”和“室”两个字不同,但它们的意义几乎相同。这两章表达了诗中主人公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闪烁着追求爱的永恒光辉。最后一章表达了对生命旅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最终归宿的感慨叹息。整首诗与现代观念中的“生命的悲剧意识”相契合。 《葛生》鉴赏详情»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