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虽无言,却竞相怒放,春意浓浓。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
注释:渔父:词调名,又名“渔父词”、“渔歌子”,单调,正体为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
浪花:一作“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一作“有情”。
千里:一作“千重”。
桃花:一作“桃李”。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
一竿身:一根钓竿。身,一作“纶”,一作“鳞”。
快活:一作“世上”。
侬:我,江南口语。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译文及注释详情»
《春江钓叟图》是一幅由南唐内供名画家卫贤绘制的画作,而这首题画词则是为这幅画所创作的。具体的创作时间并没有详细的记录,但可以推测这首词应该是在南唐时期创作的。
这幅画作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江边景色,画中有一位年老的渔翁正在江边垂钓。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仿佛可以感受到春江的清风和渔翁的宁静心境。
词人为了配合这幅画作的主题和意境,创作了这首题画词。词中通过描绘江边的景色和渔翁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词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使词中的景物和情感相互映衬,给人一种美好而深远的感受。
这首题画词不仅是对《春江钓叟图》的赞美,也是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颂扬。它通过画作和词的结合,将艺术和文学融为一体,给人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和思考。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画作的主题相得益彰,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幅画作的内涵和意义。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李煜的《春江钓叟图》一词进行的解读。根据《南唐书·后主纪》的记载,李煜为了避祸,选择隐遁世尘并写词表达自己的遁世之心。这首词继承了唐代张志和的《渔父》词的风格,写了渔父的快乐逍遥。从词意上看,这首词偏向于隐逸,格调不高,可能是李煜前期消沉的作品。
词的开篇将画中的意境以言辞写出,以画境言心境。用“浪花”来形容“千里雪”,用“桃花”来形容“一队春”,描绘了春江浪涌、春光明媚的景象。一队春字的安排不仅展示了桃李的生机,还透露出别样的俏皮,绘出了明畅绚丽的意境。这两句简洁的词语将画中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画中的主人公渔父,趁着春江水涨,驾着一叶小舟,顺着水流顺风而下;好风推舟行进,轻舟分浪飞驶,浪花迎面而来,如溅起千里雪;渔父心中开怀,而浪花也似乎有意;船行浪中,两岸桃红李白,列队相随,花树多情,渔父心情愉悦。
接下来的三句描写了渔父的装束,是点睛之笔,展现了渔父淡泊潇洒的人生境界。两个三字句看似随意,实际上是经过精心雕琢的:“一壶酒”描绘了渔父的精神状态;“一竿纶”则点明了渔父的职业和身份。单说“一壶酒”,可能还会联想到其他人;但紧接着说“一竿纶”,就明确了渔父的身份。最后一句突出了高潮——“世上如侬有几人”,这句话是渔父的自述:在尘世间,像我这样自在快活的人,恐怕不多。这位钓叟没有风波的危险,却有自然的乐趣,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了快乐。他摆脱了世俗的束缚,避开了名利的枷锁,自由自在,令人羡慕不已。
这首词以题画抒怀,借景寓意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虽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的意境却清丽不俗,也可以视为题画诗词中的精品。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赏析详情»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是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他是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李煜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精通书法、绘画和音律。他的诗文造诣也非常高,尤其在词的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如温庭筠、韦庄等的传统,同时也受到李璟、冯延巳等人的影响。他的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情感真挚,风格鲜明。尤其是在南唐灭亡后,他的词作题材更加广阔,含义深沉。他的词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他的文学才华,李煜的生平也充满了戏剧性。作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他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和亡国的悲剧。在北宋灭亡南唐后,李煜被俘并被迫禅位,被流放到北方。他在流亡期间仍然坚持创作诗词,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苦痛。最终,李煜在流亡期间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总结起来,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词作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戏剧性,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和亡国的悲剧。他在流亡期间坚持创作,但最终在北方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