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满布池塘的亭水阁中,繁茂的绿叶洒下浓密的阴凉,最为凉爽。刚刚开始绽放的石榴花聚集在一起,火红如火。雏燕和幼莺叽叽喳喳地交谈,高高的柳枝上蝉鸣与它们相和。突然下起骤雨,雨滴像乱撒的珍珠,打湿了池塘中的新荷。
人生能有多长时间,想想那美好的时光和景色,好像刚刚做了一场梦一样。失意和得意的命运由前世决定,何必苦苦操劳。邀请朋友一起欣赏,轻饮几杯小酒,低声唱几首歌,任凭日月轮转,时光如梭。
注释:
海榴:即石榴。
撒:撒落。
几:几许,此处指多长时间。
穷通前定:意为失意和得意的命运由前世决定。
命友:邀请朋友。
芳尊:美酒。尊,即樽,酒杯。
《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元初时期,当时的作者正处于失意和落拓的境地。因此,这首曲子在下半部分表达了作者内心深深的苦闷情绪。
元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指的是公元1271年至1368年间,元朝建立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影响。
作者在这个时期正处于失意和落拓之中。可能是因为个人的不顺利,比如事业上的挫折、家庭的困扰,或者是社会的动荡和不安所带来的压力。这些因素使得作者的心情沉重,充满了苦闷和痛苦。
这首曲子在下半部分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深的苦闷。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可能会呈现出一种悲伤和沉郁的氛围,以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曲子可能会运用一些悲怆的音调和音色,以及一些慢节奏的乐句,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总之,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元初时期,作者正处于失意落拓之时。曲子在下半部分抒发了作者深深的苦闷情绪,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创作背景详情»
《夏日赏心乐事》是一首描写夏日景色和人们的娱乐活动的曲子。上片主要写了夏日的清凉景色和一场骤雨,下片则表达了享受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
上片以描写景色为主,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夏日的清凉和生机。首先,作者描绘了池塘水阁的绿荫,用“偏趁凉多”四字点出了夏天的特点。接着,作者描写了石榴花的鲜红,使景色更加明亮。然后,作者写了鸟语蝉鸣,特别提到了春天孵出的新雏鸟和刚出虫蜕的蝉,它们的声音稚嫩而可喜。在这些新生命的合唱中,池塘水阁变得更加有趣。最后,作者描写了一场骤雨,这场雨既给盛夏带来了凉意,又为画面增添了润色。这场雨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正好打湿了新长出的荷叶,给人一种琼珠乱撒的美感。
下片则表达了享受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作者用低沉而旷达的语调,表达了对美景的欣赏和对命运的宿命论态度。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尽情享受美景和娱乐,而不是费尽心机地钻营。然而,这种旷达的外表并不能掩饰作者内心的苦闷,他通过“命友邀宾玩赏”来表达自己对于时间流逝的焦虑。他们沉浸在酒宴中,希望通过麻醉自己来暂时忘却烦恼。
虽然下片表达的思想并不高明,但作者在描写自然美的发现和再造上做得相当出色和成功。数百年来,读者们更加关注的是曲中生机盎然的夏天景色和浓厚的生活情趣,而不是其中的思想内容。
总的来说,《夏日赏心乐事》通过描写夏日景色和人们的娱乐活动,展现了夏天的清凉和生机,以及人们享受当下、及时行乐的态度。这首曲子在描写自然美方面表现出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赏析一详情»
赏析二:
本文主要分析了两首《唐诗三百首》中专抒夏日好处的诗歌,即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和韦应物的《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这两首诗都突出了夏日的“凉”的美感,表达了文人在夏季追求清凉和闲适的心情。
首先,文章指出夏日景物的色彩比春天更浓烈和热闹,但文人却更喜欢在夏季保留一块虚静的凉荫。这是因为在炎热的夏季,清凉的环境是享受和放松的前提条件,只有有了闲情才能有逸致。
接着,文章分析了《夏日南亭怀辛大》的前半部分。诗中描绘了夏日园亭的自然景色,强调了“凉多”。通过描写池塘水阁和绿叶阴浓,诗人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清凉世界,使人可以远离骄阳和暑气,享受憩息的时光。同时,诗人也点明了石榴花的红色,与绿叶相映成趣,展现了夏季景色的浓烈色彩。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燕子和蝉鸣,表现了万物的安适自得,增添了夏景的恬美。通过这些描写,诗人在静谧的氛围中发现和领略夏令的美感,展示了他对夏季的独特感悟。
最后,文章分析了《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的结尾部分。诗人在写景的结尾加入了一场“骤雨”,通过描写雨点如琼珠般跳跃奔放,打遍新荷的情景,展示了诗人对骤雨的欣赏。这场骤雨带来了全新的景象,使之前的美感更加丰富。从“选色”的角度看,骤雨增添了新荷的色彩,使池亭水阁、绿树红花更加明洁和泽润;从“征声”的角度看,燕语蝉鸣可能会暂时沉默,而骤雨打新荷的琤琮声却是一支动听的乐曲,既喧闹又静谧。通过这场骤雨,诗人为“良辰美景”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总的来说,这两首诗都通过描写夏日的自然景色和氛围,突出了夏季的“凉”的美感。诗人们在追求清凉和闲适的同时,也发现了夏令的独特之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感悟,这两首诗展示了诗人对夏季的独特理解和赞美。
《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赏析二详情»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誉为文坛盟主,同时也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擅长作诗、文、词、曲。其中,他的诗作成就最高,尤其以他的“丧乱诗”闻名。他的词被认为是金代一朝之冠,与两宋名家媲美。虽然他的散曲传世不多,但在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元好问的著作包括《元遗山先生全集》和《中州集》。这些著作收录了他的诗、文、词、曲等作品,展示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才华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力。
关于元好问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190年8月10日,逝世于1257年10月12日。这段时间正好跨越了宋金对峙时期和金元之际,见证了北方文学的发展和变迁。元好问通过他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