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古往今来北邙山下的道路,黄尘滚滚不知老尽了多少英雄。人生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永无尽头。心中的苦痛能和谁说,放眼把空中的归雁远送。
那举世显赫的功名有什么用?过去实在是错怪了天公。放声高唱一曲饮尽千杯酒。身为男子汉,关键在于言行的正确性,而不是以困厄与显达来论定成败。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格律俱为平韵格,双调小令,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孟津:黄河渡口名。在今河南孟津县东,洛阳东北。
北邙(máng)山:即邙山,在洛阳北,黄河南。王公贵胄多葬于此。
黄尘:指岁月时光。
幽怀:隐藏在内心的情感。
底:何,什么。
浩歌:放声高歌,大声歌唱。
钟:同盅。
行处:做官或退隐。
穷通:穷困与显达。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在公元1222年(金元光元年),元好问时年33岁。他在前一年中考中进士,虽然有志于为国家做出贡献,以自己的气节自豪,但不幸的是,蒙古人南侵,边疆受到日益严重的压迫,国家的纪纲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战争的阴影已经笼罩在国家之上。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意图恢复国家的繁荣,只是追求苟安。元好问内心的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交织在一起,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述怀之作。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创作背景详情»
该篇赏析主要对一首词进行了分析和解读。词的上片主要通过描写北邙山上的坟墓、奔波的英雄、飞翔的大雁和奔腾的东流水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今古英雄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无限惆怅的情感。下片则通过强烈的意象和自我宽解,表达了词人身处时代的郁愤和痛苦。全词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将作者的感情融入历史长河,描绘出了凄凉而美感、谐调而扣人心弦的画面。词的开篇写景,引起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惆怅,随后转入抒情和议论,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无奈和对未来的玩世安排的思考。整首词涵盖了封建社会读书人的生活道路和人生体味,具有一定的哲理意义。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赏析详情»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誉为文坛盟主,同时也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擅长作诗、文、词、曲。其中,他的诗作成就最高,尤其以他的“丧乱诗”闻名。他的词被认为是金代一朝之冠,与两宋名家媲美。虽然他的散曲传世不多,但在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元好问的著作包括《元遗山先生全集》和《中州集》。这些著作收录了他的诗、文、词、曲等作品,展示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才华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力。
关于元好问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190年8月10日,逝世于1257年10月12日。这段时间正好跨越了宋金对峙时期和金元之际,见证了北方文学的发展和变迁。元好问通过他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