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被风吹落的残花铺满水边小路,好像一直是为春天将要过去才这样。春去夏来,花开花落,年复一年。只有栖居在雕镂绘彩梁柱上多情的燕子,才知道春天到哪里了。
揽镜自照,看到自己青春已逝。九月十月,美好时期还能维持多久?想要抒写一下深重的情怀,又恨词不达意。一边喝酒,一边流泪,寂寞孤独地听着滴打在西窗上的雨声。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因东汉张衡《四愁诗》“何以报之青玉案”句得名。又名《西湖路》《横塘路》等。双调六十七字,上下片各六句,均五仄韵。
落红:落花。沙头路:水边的路。沙,水边的沙滩。
冉冉:渐进的样子。韶华:美好的年华,指人的青春。
幽怀:深重的情怀。
花期:美好时期。
《青玉案·落红吹满沙头路》译文及注释详情»
元好问是金朝的忠臣,他一直怀揣着收复失地、复兴家园的希望。然而,当权者的因循苟且使得他的抱负难以实现,这让他深感失落。他对国家的忧虑和时光的虚度,以及自我价值的难以实现,常常溢于言表。在42岁时,他的发妻张氏去世,这给他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使他永远难以忘怀。经历了国仇家恨和亡妻之痛,他对逝去的情感充满感慨。受到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的启发,他以原韵写下了《青玉案·落红吹满沙头路》。这首词表达了他对逝去的爱情和人生的无奈,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青玉案·落红吹满沙头路》创作背景详情»
《惜春》是一首表达对时光易逝和人生易老的词。上片描写了暮春的景色,其中蕴含着深情;下片则表达了对人生易老的叹息,充满了无法及时建功立业的悲哀。整首词写得哀感顽艳,感人至深,含意深邃,笔调凄凉,是一首别具匠心的悼亡之作。
该词采用了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的原韵,通过描绘暮春景色,抒发了词人孤独冷寞的情怀。首先,词人将最能体现晚春景物特征的“落红”写入词中,为整首词定下了基调,隐含着词人低沉幽怨的情感。接下来的句子自然地过渡到抒情。通过将花拟人,词人似乎在描述满地的凋谢花朵,与自己的心境相呼应。“未肯放春归”这句话正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情感与景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春去夏来,循环往复,花开花落,年复一年,这是自然的规律,人力无法改变。燕子是候鸟,秋去春来,执着地追逐着春光,翻飞于花丛柳林,对春色寄托了最深的爱意。词中以燕子拟人,寄托了深婉的寓意。这种凄美的词句,永恒而优雅,寄托了词人高远的思想。
古人常常用春色凋谢来比喻人容颜的衰老。下片中,词人的笔锋陡然转向,由描写眼前的“落红”,联想到自己的“韶华暮”,感叹时光易逝,暮年将至,花期无多,这正是他内心深处的“幽怀”。此外,词人本是一个志向高远的人,金朝覆亡前,他曾怀揣壮志,希望成为名臣贤相,拯救国家的衰败。然而,朝廷黑暗,仕途坎坷,他为岁月的浪费和壮志未酬而感到懊悔。金朝的覆灭出乎他的意料:“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癸已四月二十九日出京》)他本想等待时机,及时行动,却没料到大势已去,难以恢复,因此有了“棋中败局从谁复,镜里衰容只自羞”(《送仲希兼简大方》)的叹息之语。时光飞逝,而功业未能实现,这或许也是词人难以抒发的“幽怀”。此外,词人四十二岁时,他的发妻张氏去世,给他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他曾在《三奠子》词中感叹:“怅韶华流转,无计流连”,“闲衾香易冷,孤枕梦难圆。西窗雨,南楼月,夜夜愁肠断。”这些经历都给他的心灵带来了深重的伤痛。
总的来说,《惜春》这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凋谢和人生的衰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词中的情感真挚动人,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触动。
《青玉案·落红吹满沙头路》赏析详情»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誉为文坛盟主,同时也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擅长作诗、文、词、曲。其中,他的诗作成就最高,尤其以他的“丧乱诗”闻名。他的词被认为是金代一朝之冠,与两宋名家媲美。虽然他的散曲传世不多,但在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元好问的著作包括《元遗山先生全集》和《中州集》。这些著作收录了他的诗、文、词、曲等作品,展示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才华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力。
关于元好问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190年8月10日,逝世于1257年10月12日。这段时间正好跨越了宋金对峙时期和金元之际,见证了北方文学的发展和变迁。元好问通过他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