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声齐·砧面莹》原文赏析

  • chǔ
    shēng
    ·
    zhēn
    miàn
    yíng
  • [
    sòng
    dài
    ]
    zhù
  • zhēn
    miàn
    yíng
    chǔ
    shēng
  • dǎo
    jiù
    zhēng
    leì
  • dào
    guān
    yìng
    wàn
    shù
    rén
    yóu
    zài
    guān
    西

原文: 砧面莹,杵声齐。
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相关标签:宋词三百首闺怨怀远杵声齐

译文及注释

捣衣石的表面因年长日久的使用,早已光洁平滑,杵声协调、齐整。捣完制成衣服给丈夫寄去,可是在题写姓名、附就家信时却止不住涕泣连连。寄到玉门关已是万里之外了,可是戍守边关的人还在玉门关的西边。

注释:
砧(zhēn):捶衣服的垫石。
莹:光洁、透明。
杵(chǔ):捶衣服的木棒。
泪墨题:泪和着墨汁写信。
玉门:古通西域要道。
戍(shù)人:守卫边疆之军人。 《杵声齐·砧面莹》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位词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他创作《捣练子》组词的动机。面对社会的残酷现实,词人感同身受,他希望通过这组词曲来代表思妇们诉说他们的痛楚和苦难。原词共有六首,其中第一首已经残缺,而其余五首的题目分别是《夜捣衣》、《杵声齐》、《夜如年》、《剪征袍》、《望书归》。这些题目暗示了思妇们在夜晚中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她们对丈夫归来的期盼和思念之情。通过这组词曲,词人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于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注,以及对于改变现状的呼吁。 《杵声齐·砧面莹》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写“捣就征衣泪墨题”的真实写照。整首词以妇女的视角展现了她们在战乱年代中的辛酸和无奈。通过描写捣练帛的场景,诗人展示了妇女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以及她们对远在战场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捣就征衣泪墨题”一句,更是表达了妇女们在制作征衣的过程中,不禁泪水纷纷而下的心情。这句诗以泪墨相伴的方式,将妇女们的无尽辛酸和苦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结尾的两句则从戍人的角度进一步加重了这幕悲剧的份量。诗中的“玉关”一词虽然可能并非实指,但它代表了戍地之远,以及戍人与家人之间的隔阂。诗人通过这两句话的写法,将悲剧的程度逐渐加深,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女主角的伤离怀远之情。在那个交通条件艰苦的年代,征衣要经历千山万水才能到达玉关,更不知道是否能够寄到戍人手中。这样的结局,无疑是对女主角的一种残酷,也是她心头的一片阴影。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妇女们在战乱年代中的辛酸和无奈。通过描写捣练帛和制作征衣的过程,诗人展示了妇女们的辛勤劳作和对远在战场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人通过结尾的写法,将悲剧的程度逐渐加深,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女主角的伤离怀远之情。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语言,展现了妇女们在战乱年代中的坚强和无奈,以及她们对家庭幸福的渴望和思念之情。 《杵声齐·砧面莹》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贺铸的照片
贺铸

贺铸,北宋词人,出生于1052年,逝世于1125年。他的字是方回,号是庆湖遗老。贺铸是汉族,出生在卫州(今河南卫辉)。他是宋太祖贺皇后的族孙,娶了一位宗室之女作为妻子。贺铸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后裔。他以贺知章居住的庆湖(即镜湖)为自己的号,因此自称庆湖遗老。

猜您喜欢

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元代 施耐庵

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燕子不来花又老,一春瘦的腰儿小。
薄幸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好梦欲成还又觉,绿窗但觉莺啼晓。

贺新郎·篆缕消金鼎

宋代 李玉

篆缕消金鼎,醉沉沉、庭阴转午,画堂人静。芳草王孙知何处?惟有杨花糁径。渐玉枕、腾腾春醒,帘外残红春已透,镇无聊、殢酒厌厌病。云鬓乱,未忺整。
江南旧事休重省,遍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倩。月满西楼凭阑久,依旧归期未定。又只恐瓶沉金井,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谁伴我,对鸾镜。

古意

唐代 李白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