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石的表面因年长日久的使用,早已光洁平滑,杵声协调、齐整。捣完制成衣服给丈夫寄去,可是在题写姓名、附就家信时却止不住涕泣连连。寄到玉门关已是万里之外了,可是戍守边关的人还在玉门关的西边。
注释:
砧(zhēn):捶衣服的垫石。
莹:光洁、透明。
杵(chǔ):捶衣服的木棒。
泪墨题:泪和着墨汁写信。
玉门:古通西域要道。
戍(shù)人:守卫边疆之军人。
《杵声齐·砧面莹》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位词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他创作《捣练子》组词的动机。面对社会的残酷现实,词人感同身受,他希望通过这组词曲来代表思妇们诉说他们的痛楚和苦难。原词共有六首,其中第一首已经残缺,而其余五首的题目分别是《夜捣衣》、《杵声齐》、《夜如年》、《剪征袍》、《望书归》。这些题目暗示了思妇们在夜晚中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她们对丈夫归来的期盼和思念之情。通过这组词曲,词人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于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注,以及对于改变现状的呼吁。 《杵声齐·砧面莹》创作背景详情»
写“捣就征衣泪墨题”的真实写照。整首词以妇女的视角展现了她们在战乱年代中的辛酸和无奈。通过描写捣练帛的场景,诗人展示了妇女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以及她们对远在战场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捣就征衣泪墨题”一句,更是表达了妇女们在制作征衣的过程中,不禁泪水纷纷而下的心情。这句诗以泪墨相伴的方式,将妇女们的无尽辛酸和苦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结尾的两句则从戍人的角度进一步加重了这幕悲剧的份量。诗中的“玉关”一词虽然可能并非实指,但它代表了戍地之远,以及戍人与家人之间的隔阂。诗人通过这两句话的写法,将悲剧的程度逐渐加深,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女主角的伤离怀远之情。在那个交通条件艰苦的年代,征衣要经历千山万水才能到达玉关,更不知道是否能够寄到戍人手中。这样的结局,无疑是对女主角的一种残酷,也是她心头的一片阴影。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妇女们在战乱年代中的辛酸和无奈。通过描写捣练帛和制作征衣的过程,诗人展示了妇女们的辛勤劳作和对远在战场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人通过结尾的写法,将悲剧的程度逐渐加深,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女主角的伤离怀远之情。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语言,展现了妇女们在战乱年代中的坚强和无奈,以及她们对家庭幸福的渴望和思念之情。
《杵声齐·砧面莹》赏析详情»
贺铸,北宋词人,出生于1052年,逝世于1125年。他的字是方回,号是庆湖遗老。贺铸是汉族,出生在卫州(今河南卫辉)。他是宋太祖贺皇后的族孙,娶了一位宗室之女作为妻子。贺铸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后裔。他以贺知章居住的庆湖(即镜湖)为自己的号,因此自称庆湖遗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