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用红丝串起露珠一样的珠子做成的帘幕,晶莹透亮,漂亮的珠帘像瀑布一样,“哑哑”地放下来。围绕着睡床的屏风绘有山水,画意清远;地上的熏炉中,双层的云母隔火板上朦胧映出炭火的红光。在春寒中发簪也带着凉意,床角的兔形小薰炉里香料暗燃,笼罩在烟幕中的柳树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皱叠如浪的红锦被上是拖着长尾、展翅对飞的金凤纹样,凉风吹着一头垂悬如凤尾的发簪缓缓摇曳。蜜蜂嘤嘤嗡嗡,蝴蝶飞飞停停,悠扬不断,杨柳依依,细草茵茵,柳丝轻柔地拂着赤阑桥的栏杆。一觉醒来,满树梨花落在绿色的园地上,春风和雨吹拂着池塘的水面,池塘水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注释:哑哑(yā):象声词,辘轳汲水时的声音。下纤绠(gěng):放下帘绳。纤绠,本意是井绳,这里是指帘绳。绠,汲水的绳索。
云母:云母为饰的屏风。空烘影:空自映照着屏风内之人的孤影。
凉簪(zān):以玻璃为饰的簪子。
玉兔:指玉兔为饰的香炉。或指月亮。煴(yùn)香:一作“氤氲”,烟雾弥漫貌。柳如梦:意谓笼罩在烟幕中的柳树给人以如梦似幻的感觉。
锦叠:指锦被。委堕红:锦被一端坠在床下,可见卧床之人辗转难眠。堕,一作“坠”。
飔(sī)飔:凉风。扫尾:拂动凤尾。双金凤:双股的金凤钗,或钗上有一双金凤。此钗疑为步摇簪,即簪钗一头垂悬着吊坠似的饰品,可以边走边摆动。
赤阑:赤阑桥,长安城郊桥名,后多泛指男女或朋友相会之处。阑,即“栏”。
委:散落。
《春愁曲》译文及注释详情»
温庭筠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乐府诗以描写女性为主题而闻名。其中一首著名的作品是《春愁曲》,这首诗表达了空守闺房的女性所感受到的愁思与孤寂。虽然具体的创作时间无法确定,但这首诗却展现了温庭筠对于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感受。
在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她们往往被限制在家庭和闺房之中。这种局限性使得她们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渴望。《春愁曲》正是以这样的背景为基础,通过描绘女性的愁思和孤寂,展现了她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诗中的女性形象被描绘得柔弱而寂寞,她们在春天的季节里感受到了更加强烈的愁思。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而女性却被困在闺房之中,无法亲身感受到外面的美好。她们只能通过窗户望着外面的景色,默默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和爱人。
诗中的女性不仅表达了对于外界的渴望,还展现了她们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她们在闺房中度过了许多个春天,每一次春天的到来都让她们感到更加孤寂。她们渴望有人能够陪伴在身边,分享她们的忧愁和喜悦。然而,现实却让她们感到无奈,只能默默地承受着内心的痛苦。
温庭筠通过《春愁曲》这首诗,以女性的视角展现了她们在封闭的闺房中所经历的孤寂和愁思。这首诗不仅揭示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也表达了温庭筠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同情。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女性的内心世界,感受她们的痛苦和渴望。
《春愁曲》创作背景详情»
此诗以细腻的描写闺中细节和女子所见所闻为主要手法,通过环境气氛的烘托和自然景物的映衬,传达出女主人公的伤春幽怨情绪。诗中运用了夸张手法,如珠帘长达百尺,既展示了女子住处的豪华,也突出了深闺的孤寂。通过描写美人空床独眠的画面,诗人刻画出了女子的孤独寂寞。而末尾的描写则以风雨送春之景,表达了春光虚度和美人迟暮之感。温庭筠以细腻的笔触将日常物品赋予生命,使其成为暗夜中的精灵,增强了诗中的意境。
整首诗以细腻婉曲的写法,营造出花间词境。与《菩萨蛮》中的描写相呼应,如与《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相对应的是诗中的“远翠”二句,与《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中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相对应的是诗中的“玉兔”句,与《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中的“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和《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中的“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相对应的是诗中的“觉后”二句。这些取象造景的手法,使诗中的情感更加丰富深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将女子的愁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的细节描摹和意象运用,使得诗情愁绪在词句间蔓延纸外,给人以耐人寻味之感。
《春愁曲》赏析详情»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