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微雨初起时,只觉它像林中雾气一样浮动;逐渐地,伴随着夜幕降临,它分得了夜的丝丝凉意。
那寒气仿佛透窗入户让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也能感觉到它的凉意;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
注释:林霭(ǎi):林中的云气。霭,雾气。
稍:渐渐。共:与,跟。
迥(jiǒng):远。一作“逼”。
虚:这里是空旷的意思。
《微雨》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公元829年(唐文宗大和三年)参加进士科考初试失败后的情景。当时,李商隐被安排在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幕府中担任巡官。在一场雨后的时刻,李商隐写下了这首诗。
这个背景描绘了李商隐在事业上的一次挫折。作为一名有志向的学子,参加进士科考是他追求功名的重要途径。然而,他在初试中失败了,这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失落和挫败感。
为了继续谋生,李商隐被派到了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幕府中担任巡官。这个职位可能并不是他梦寐以求的,但他不得不接受现实并努力工作。在这个背景下,李商隐在一场雨后的时刻写下了这首诗。
雨后的景象给了李商隐一种特殊的灵感。他可能站在窗前,看着雨水洗涤大地,感受到了一种新的希望和洗尽铅华的清新。这种景象和他内心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促使他将这些感受转化为文字,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可能表达了李商隐对于失败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他可能通过雨后的景象,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变化,意识到失败只是暂时的,未来仍然充满了机遇和可能。他可能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的鼓励和勉励,希望能够重新振作起来,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这篇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深入的理解李商隐这首诗的背景和情感。它展示了李商隐在面对挫折时的坚韧和乐观,以及他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这个背景使读者更能够体会到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内涵,增强了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
《微雨》创作背景详情»
李商隐的《微雨》是一首咏物诗,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传达出微雨的内在神韵。诗中没有直接描写雨的形态,而是通过描写周围的事物和人的感受来表现微雨的形态,这种手法非常灵活而新鲜。
诗的前两句写傍晚前后微雨刚落不久的情景,描述了微雨随着树林中的雾气一起浮动,让人分不清是雾还是雨。接着,诗句逐渐过渡到夜晚,描写了微雨下了很久仍没有停的情景。夜间微雨久久不停,气温下降,人在屋内仍感到有点冷,而那寒气仿佛还侵逼到闪摇不定的灯火上。此外,久雨后的空气也变得潮湿了,可以听到近处水面传来的微弱的淅沥声。整首诗通过描写从黄昏到夜晚间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过程,展现了作者细腻入微的写景功底。
诗中使用的字眼也非常恰当,如“初随”“稍共”“侵”“冷”“虚”“近”,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微雨的深入观察和把握。
整首诗体物传神,刻画入微,虚处着笔,雨中有人。诗中的描写朦胧、迷离,似愁绪,让人能够感受到微雨带来的情感,尽管没有直接描写雨本身,但却成功地通过周围事物和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微雨的形态。
总的来说,李商隐的《微雨》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巧妙的表达手法,成功地传达出微雨的内在神韵,展现了作者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底。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李商隐的写景才华,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微雨》赏析详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郑州荥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他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被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然而,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因此有人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他的诗歌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由于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他的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李商隐去世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