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秋风中牵着手送顾贞观南归,恋恋不舍,想到一年来与好友多次分别,不由得泪流满面。这一年来我们经常分离。遥想你在家乡独坐灯前,听着窗外淅沥的秋雨,无人可以相伴;转念一想,你我曾经同在雪后看山,也可稍解别后独处的寂寞孤独。
凭借“我”的殷勤话语,你要努力加餐饭,别让身体瘦损。咱们约定,等到明年桂花开放的时候你要再回来。你的画像在沉香的缕缕轻烟中清晰可见,但是你内心的悲伤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描画出来的。
注释:于中好: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也是曲牌名。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年来句:纳兰为侍卫之臣,扈驾出巡是经常的事,仅清康熙十九年至二十年(1680—1681年),纳兰即先后随从皇帝巡幸巩华城、遵化、雄县等地,故云与好友“多在别离间”。
凭:凭借。
约重还:约定重阳节的时候回来。
沉香:中药名。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含有树脂的木材。
《于中好·握手西风泪不干》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主人公顾贞观正在京城,但因为母亲去世,他打算返回故乡无锡。然而,他的好友容若希望他留下来,因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尽管顾贞观和容若心心相印,但由于长期分离,这次的离别更加难以割舍。正值秋雨时节,纳兰(应该是纳兰性德)为了表达对顾贞观的友情,写了一首诗词赠送给他。 《于中好·握手西风泪不干》创作背景详情»
“握手西风泪不干”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词。词中的握手不是简单的礼节,而是真情流露的动作,传递着深深的依依惜别之情。西风和泪水的描绘增加了词的萧瑟感,使整首词充满了感染力。
接下来的“年来多在别离间”一句通过纳兰容若的怨恨进一步加深了词中的哀伤。每个人都会经历离别,偶尔的分别还能接受,但是“年来多在别离间”,知心之人难以聚首,这种长久的分离让人心生痛苦。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这两句描绘了离别后的不同场景。在风雨之夜,离别之后的人独自坐在灯前,听着窗外冷雨的声音。而回忆起曾经的相聚,两人一同欣赏雪后山景,心情愉悦。过去的欢乐与现在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愈欢乐,也愈痛苦。
纳兰容若想象远方的友人“独听灯前雨”,似乎是在写他自己的孤独。这种写法需要勇气和自信,因为他相信彼此相知,所以知道在想着他的时候,他的朋友也一定在想他。这种深深的思念让他能够毫不犹豫地表达出来。
尽管恨离别,纳兰容若仍然念念不忘关心友人,反复叮嘱着“多吃些饭”。“劝加餐”这句话化自王次回的诗句“欲寄语,加餐饭。难嘱咐,鱼和雁”。送别时,知己之间一定有很多话要嘱咐,而纳兰容若选择了最朴素的话语,未经雕琢,却质朴感人。读来平淡之中能感受到浓浓的温暖。
最后一句“桂花时节约重还”描述了容若与顾贞观相约在桂花开放的时节再次相聚,互诉衷肠。这种约定似乎是送别时一个不变的情节。因为不舍,也为了给彼此一个慰藉,他们约定在特定的时刻再次相聚。
整首词通过描写离别的情景和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展现了纳兰容若对友人的深情厚意。词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朴素而真挚,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情感。
《于中好·握手西风泪不干》赏析详情»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