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原文赏析

  • huàn
    shā
    ·
    wàn
    yīn
    shān
    wàn
    shā
  • [
    qīng
    dài
    ]
    lán
    xìng
  • wàn
    yīn
    shān
    wàn
    shā
    shuí
    jiāng
    绿
    bìn
    dǒu
    shuāng
    huá
    nián
    lái
    qiáng
    bàn
    zài
    tiān
  • hún
    mèng
    jīn
    huà
    qīn
    zhǎn
    chā
    shēng
    lián
    shòu
    jiǎn
    fēn
    huā

原文: 万里阴山万里沙。谁将绿鬓斗霜华。年来强半在天涯。
魂梦不离金屈戌,画图亲展玉鸦叉。生怜瘦减一分花。


相关标签:边塞抒情离别浣溪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没有楚天千里清秋。没有执手相看泪眼。只有阴山,胡马难度的阴山。这里,猎猎的风,将你的寸寸青丝吹成缕缕白发。岁岁年年,你望见的是连绵千万里的黄沙,人在天涯。
魂牵梦绕中,你将她翩翩的像打开。一遍遍回想,她的温柔她的笑。直到地老天荒,直到那些离别和失望的伤痛,已发不出声音来了。

注释:
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阴山: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诸山的统称。
绿鬓:谓乌黑发亮的头发。古人常借绿、翠等形容头发的颜色。斗,斗取,即对着。霜花,谓白发。
强半:大半、过半。
金屈戌(xū):屈戌,门窗上的环钮、搭扣。此谓金饰(即铜制)脚屈戌,代指梦中思念的家园。
玉鸦叉:即玉丫叉。丫叉,本为树枝分叉之处,后泛指交叉形象的首饰。这里谓“玉鸦叉”是借指闺里人之容貌。
生怜:谓看着画图上她那消瘦的身影而生起怜惜之情。生怜,可怜。 《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康熙皇帝派遣纳兰作为使者,与副都统郎谈等一同前往觇梭龙打虎山。这次使命的目的是巩固边疆地区的稳定,保护国家的安全。觇梭龙打虎山是一个位于边境的重要山脉,这里经常有野生动物出没,尤其是猛虎。因此,康熙希望纳兰和他的同伴能够巡视山脉,确保边境的安全。

纳兰和郎谈等人在八月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觇梭龙打虎山。这里的山势险峻,景色壮丽,但也充满了危险。纳兰和他的同伴们在山脉中展开了一系列的巡视和巡逻,以确保边境的安全。他们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威胁。

在十二月份,纳兰和他的同伴们顺利完成了使命,返回京城。这次使命的成功不仅巩固了边境的稳定,也展示了康熙朝廷的强大实力。纳兰在这次使命中表现出色,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赢得了康熙皇帝的赞赏。

在这次使命中,纳兰不仅面对了自然环境的艰苦,还面对了猛虎的威胁。他在山脉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神秘,同时也体验到了生命的脆弱。这些经历让他对生命的意义和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回到京城后,纳兰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以觇梭龙打虎山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纳兰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脉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脆弱性的思考。这首词展示了纳兰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力,成为了他创作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进行的解读。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在边塞异地对人生的哀怜,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官场的厌倦。词中描绘了纳兰性德在边塞度过的几个月,面对着连绵的阴山和漫天的黄沙,他的青丝迅速花白。在睡梦中,他不免会魂飞故里,重温家中金碧辉煌的屈戍。他恍惚中看到妻子头戴玉鸦叉,缓缓展开画轴,画轴上或许描绘着她日夜思念的人。妻子的花容似乎因思念而瘦损,令人产生怜惜之情。

词中的“阴山”一词一方面是实指,即现实中的阴山,但在古代诗词中,这一形象已经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阴山是汉胡分界的地理标志,也是中原与蛮荒的分野处,文明与野蛮的交汇点。在这样的地方,读书人,尤其是受到汉文化影响的读书人,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和怅惘,表现出失去归属感的情绪。这是纳兰性德每次出使途中所写词中典型的心理。

上片描写了边塞的现实景象,下片则描写了梦中的家居景象。读者在阅读这首词时,能够感受到纳兰性德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边塞诗词属于古代诗词的一个支流,边愁主题则属于悲一类。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也属于这一类别。词通过描绘“北风”、“晚烟”、“戌垒”、“斜日”等边塞景象,将塞外的荒凉与词人内心的凄怆融为一体,凄凉中透露出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赏析详情»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照片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您喜欢

采桑子·严宵拥絮频惊起

清代 纳兰性德

严霜拥絮频惊起,扑面霜空。斜汉朦胧。冷逼毡帷火不红。
香篝翠被浑闲事,回首西风。何处疏钟,一穗灯花似梦中。

清平乐·凄凄切切

清代 纳兰性德

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清代 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点绛唇·小院新凉

清代 纳兰性德

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
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

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清代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