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没有楚天千里清秋。没有执手相看泪眼。只有阴山,胡马难度的阴山。这里,猎猎的风,将你的寸寸青丝吹成缕缕白发。岁岁年年,你望见的是连绵千万里的黄沙,人在天涯。
魂牵梦绕中,你将她翩翩的像打开。一遍遍回想,她的温柔她的笑。直到地老天荒,直到那些离别和失望的伤痛,已发不出声音来了。
注释:
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阴山: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诸山的统称。
绿鬓:谓乌黑发亮的头发。古人常借绿、翠等形容头发的颜色。斗,斗取,即对着。霜花,谓白发。
强半:大半、过半。
金屈戌(xū):屈戌,门窗上的环钮、搭扣。此谓金饰(即铜制)脚屈戌,代指梦中思念的家园。
玉鸦叉:即玉丫叉。丫叉,本为树枝分叉之处,后泛指交叉形象的首饰。这里谓“玉鸦叉”是借指闺里人之容貌。
生怜:谓看着画图上她那消瘦的身影而生起怜惜之情。生怜,可怜。
《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译文及注释详情»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康熙皇帝派遣纳兰作为使者,与副都统郎谈等一同前往觇梭龙打虎山。这次使命的目的是巩固边疆地区的稳定,保护国家的安全。觇梭龙打虎山是一个位于边境的重要山脉,这里经常有野生动物出没,尤其是猛虎。因此,康熙希望纳兰和他的同伴能够巡视山脉,确保边境的安全。
纳兰和郎谈等人在八月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觇梭龙打虎山。这里的山势险峻,景色壮丽,但也充满了危险。纳兰和他的同伴们在山脉中展开了一系列的巡视和巡逻,以确保边境的安全。他们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威胁。
在十二月份,纳兰和他的同伴们顺利完成了使命,返回京城。这次使命的成功不仅巩固了边境的稳定,也展示了康熙朝廷的强大实力。纳兰在这次使命中表现出色,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赢得了康熙皇帝的赞赏。
在这次使命中,纳兰不仅面对了自然环境的艰苦,还面对了猛虎的威胁。他在山脉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神秘,同时也体验到了生命的脆弱。这些经历让他对生命的意义和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回到京城后,纳兰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以觇梭龙打虎山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纳兰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脉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脆弱性的思考。这首词展示了纳兰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力,成为了他创作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进行的解读。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在边塞异地对人生的哀怜,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官场的厌倦。词中描绘了纳兰性德在边塞度过的几个月,面对着连绵的阴山和漫天的黄沙,他的青丝迅速花白。在睡梦中,他不免会魂飞故里,重温家中金碧辉煌的屈戍。他恍惚中看到妻子头戴玉鸦叉,缓缓展开画轴,画轴上或许描绘着她日夜思念的人。妻子的花容似乎因思念而瘦损,令人产生怜惜之情。
词中的“阴山”一词一方面是实指,即现实中的阴山,但在古代诗词中,这一形象已经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阴山是汉胡分界的地理标志,也是中原与蛮荒的分野处,文明与野蛮的交汇点。在这样的地方,读书人,尤其是受到汉文化影响的读书人,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和怅惘,表现出失去归属感的情绪。这是纳兰性德每次出使途中所写词中典型的心理。
上片描写了边塞的现实景象,下片则描写了梦中的家居景象。读者在阅读这首词时,能够感受到纳兰性德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边塞诗词属于古代诗词的一个支流,边愁主题则属于悲一类。纳兰性德的《浣溪沙》也属于这一类别。词通过描绘“北风”、“晚烟”、“戌垒”、“斜日”等边塞景象,将塞外的荒凉与词人内心的凄怆融为一体,凄凉中透露出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赏析详情»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