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寒冷而清凉的深秋时节,菊花盛开一片;夜深人静,梦境中仍然能听到捣衣声不停地敲打,蟋蟀的嘶鸣声在夜晚中不断回荡。
人生如同燕子,转瞬间人已离去,只留下空荡的楼阁。心中无意再弹奏乐器,将其丢在一旁。又是这样的清晨微风和残月的景象,但如今却不禁触动了心绪,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忧愁。
注释:切切:形容哀怨、忧伤的样子。
黄花节:指重阳节,而黄花指的是菊花。
砧声:指捣衣声。
蛩:指蟋蟀。悲咽:形容悲伤的呜咽声。
弦索:指弦乐器上的弦,这里指的是弦乐器。
触绪:触动心绪的意思。
《清平乐·凄凄切切》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纳兰性德再次参加进士考试,并以二甲第七名的成绩获得了成功。康熙皇帝赐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使他成为御前侍卫。在他任职御前侍卫的第二年,他创作了这首词。
同时,这首词也是纳兰性德在重阳佳节时为了悼念他深爱的妻子而作。这首词表达了他对妻子逝去的思念和悲痛之情。通过这首词,他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深怀念和对逝去爱情的无尽思念之情。这首词充满了悲伤和哀思,展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妻子的深深眷恋。
这篇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纳兰性德创作这首词的背景和情感基础。读者可以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内涵和情感表达。这首词不仅是纳兰性德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他对逝去爱情的追忆和思考。
《清平乐·凄凄切切》创作背景详情»
在燕子楼,以此表达了纳兰对逝去的爱人的思念之情。而“抛残弦索床头”则是指纳兰的床头上还残留着与爱人共度时光的琴弦,这些琴弦如今已经抛弃,床头空荡荡的,再次强调了纳兰的凄凉和伤感。
最后一句“晓风残月无限愁”,以景写情,将凄凉的秋景与纳兰内心的愁绪相结合。晓风吹过,残月挂在天空,无限的愁绪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受到纳兰内心的无尽忧伤。
总的来说,这首词以凄凉的秋景为背景,通过描写梦中的情景和对逝去爱人的思念,表达了纳兰心中的伤感和愁绪。纳兰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引发人们对生命和爱情的思考。这首词既是纳兰才情的展示,也是对人生苦难和离别的抒发,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清平乐·凄凄切切》赏析详情»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