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赏析

  • dài
    shǐ
    líng
    guān
    zhuàn
  • [
    sòng
    dài
    ]
    ōu
    yáng
    xiū
  • shèng
    shuaī
    zhī
    suī
    yuē
    tiān
    mìng
    feī
    rén
    shì
    zaī
    yuán
    zhuāng
    zōng
    zhī
    suǒ
    tiān
    xià
    suǒ
    shī
    zhī
    zhě
    zhī
    zhī
  • shì
    yán
    jìn
    wáng
    zhī
    jiāng
    zhōng
    sān
    shǐ
    zhuāng
    zōng
    ér
    gào
    zhī
    yuē
    liáng
    chóu
    yàn
    wáng
    suǒ
    dān
    yuē
    weí
    xiōng
    ér
    jiē
    beì
    jìn
    guī
    liáng
  • sān
    zhě
    hèn
  • ěr
    sān
    shǐ
    ěr
    wàng
    nǎi
    zhī
    zhì
    zhuāng
    zōng
    shòu
    ér
    zàng
    zhī
    miào
  • hòu
    yòng
    bīng
    qiǎn
    cóng
    shì
    shào
    láo
    gào
    miào
    qǐng
    shǐ
    shèng
    jǐn
    náng
    ér
    qián
    kǎi
    xuàn
    ér
    zhī
  • fāng
    yàn
    hán
    liáng
    jūn
    chén
    zhī
    shǒu
    tài
    miào
    hái
    shǐ
    xiān
    wáng
    ér
    gào
    chéng
    gōng
    zhī
    shèng
    weì
    zhuàng
    zaī
    chóu
    chóu
    miè
    tiān
    xià
    dìng
    luàn
    zhě
    yìng
    cāng
    huáng
    dōng
    chū
    weì
    jiàn
    zeí
    ér
    shì
    sàn
    jūn
    chén
    xiāng
    zhī
    suǒ
    guī
  • zhì
    shì
    tiān
    duàn
    xià
    zhān
    jīn
    shuaī
    zhī
    nán
    ér
    shī
    zhī
    běn
    chéng
    bài
    zhī
    ér
    jiē
    rén
    shū
    yuē
    mǎn
    zhāo
    sǔn
    qiān
  • yōu
    láo
    xìng
    guó
    wáng
    shēn
    rán
    zhī
  • fāng
    shèng
    tiān
    xià
    zhī
    háo
    jié
    néng
    zhī
    zhēng
    shuaī
    shǔ
    shí
    líng
    rén
    kùn
    zhī
    ér
    shēn
    guó
    miè
    weí
    tiān
    xià
    xiào
  • huò
    huàn
    cháng
    weī
    ér
    zhì
    yǒng
    duō
    kùn
    suǒ
    líng
    rén
    zaī
    zuò
    líng
    guān
    zhuàn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史论传记序文

译文及注释

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于是作《伶官传》。

注释: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理:道理。
岂:难道。 《五代史伶官传序》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对于这篇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写作:

首先,文章介绍了薛居正和欧阳修两位北宋初期的历史学家对于王朝更迭的看法不同。薛居正认为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而欧阳修则不以为然,他自己动手撰写了《新五代史》以期引起宋朝统治者的警惕。这一点体现了欧阳修编写这部史书的用意。

其次,文章指出了这篇序文实际上是在写庄宗而非伶官。庄宗是一位英武果断之人,作者通过描述他由盛转衰的过程,给读者以深刻的教训。作者先从王朝更迭的原因写起,落笔有力,足警世人。然后回顾历史,概述了庄宗临危受命的情景,言简意赅。接着,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文章指出了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描述景象,而是总结历史教训。作者引用古书上的话,告诉读者这个道理古人已经知道,庄宗没有记住前贤的话。然后作者道出自己的体会:“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与另一位先哲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呼应,表明贤明之人都有相似的见解。

最后,文章可以总结庄宗盛衰史所带来的认识,即敌人的崛起往往是由于国家内部的弱点和失策所致。这一点可以作为文章的结尾,强调历史教训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篇赏析通过对欧阳修《新五代史》序文的分析,展示了作者的写作用意、描写手法以及历史教训的总结,使读者对这部史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五代史伶官传序》赏析详情»

内容和结构

遗命的内容和庄宗的反应,再写庄宗接受遗命后的行动和努力。第二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后的成就和得天下的情况。通过这两层的叙述,展示了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和他个人的努力,进一步印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段继续论证中心论点,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



这一段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为主题,通过对庄宗失天下的事例的描述,阐明了国家盛衰与统治者的态度和行为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庄宗的批评和警示,呼吁北宋统治者要警惕骄奢和懈怠,努力图治,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第三部分(第四段),总结全文,呼吁北宋统治者。



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呼吁。文章通过对庄宗得失天下的事例的论证,再次强调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最后,文章直接呼吁北宋统治者要警惕骄奢和懈怠,励精图治,以免重蹈覆辙。



整篇文章通过对庄宗得失天下的事例的论证,阐明了国家盛衰与人事的关系,强调了统治者的责任和使命。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通过事例和论证相结合的方式,使论点更加有力。同时,文章运用了感叹、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最后,文章通过呼吁北宋统治者,给予了读者一种警示和启示,使文章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 《五代史伶官传序》内容和结构详情»

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两种方法进行论证。

首先,本文运用了例证法进行论证。作者选择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作为论据,通过具体选材上的“晋王三矢”这一传说来详述庄宗的“忧劳”,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虽然文章没有直接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通过以材料论证观点的方式,达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其次,本文运用了对比论证法进行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作者运用了一组组简洁强烈的对比,如人事与天命、盛与衰、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忧劳与逸豫等,说明成败之迹皆出于人事。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两种方法进行论证,既运用了具体事例和史实来支持观点,又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有力、深入。 《五代史伶官传序》论证方法详情»

语言特色

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委婉,气势充沛:全文使用委婉的措辞,没有过于直接的指责或批评,而是通过婉转动人的叙述方式表达观点。使用了反问句、疑问句等修辞手法,使得说理更加委婉,引人深思。同时,文章运用对称语句和骈句等修辞手法,创造了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使得文章读起来抑扬顿挫,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2. 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的结构设计巧妙,语势起伏跌宕。开篇突兀地提出论点,然后通过叙事和评论的方式,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语势在起伏中逐渐升降,最终稳稳地落在结尾上。文章篇幅虽短小,但写得酣畅淋漓。

3. 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文章没有使用复杂的措辞或堆砌词藻,而是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述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叙事简洁明了,议论简明扼要。文章中还运用了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句式整齐,言简意丰,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整篇文章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 《五代史伶官传序》语言特色详情»

写作艺术

写作艺术。

首先,在选材与剪裁方面,作者运用了归纳论证方法,并准确地选择了具体事例。作者选择了“晋王三矢”的故事作为主要事例,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上有影响力,因此被记录在《五代史阙文》中。为了遵守“无征不信”的原则,作者在《新五代史》的《庄宗本纪》中没有使用这个材料,以表现谨严态度。然而,在《伶官传》的“序”中,作者将这个材料写入,并加上“世言”二字,以表明其社会影响和可信程度。这种处理方法既解决了求全与求信的矛盾,又对《伶官传序》的选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作者通过恰当的剪裁突出了这个事例,详细地写了“晋王三矢”的故事,以展示兴亡两种不同结果。虽然没有详细写李存勖如何“忧劳”和“逸豫”,但读者对他从“忧劳”发展到“逸豫”的过程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存大而略小,举重以明轻”的写作手法展现了相当高的写作艺术。

其次,在叙事议论方面,作者通过恰当的叙事和议论的配合,以及轻重缓急节奏的变化,使整篇文章显得波澜起伏。尽管《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篇幅不长,但作者通过巧妙的叙事和议论的安排,使文章充满了变化和张力。这种波澜起伏的叙事议论风格使读者更加投入文章,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在写作艺术方面展现了一些值得称赞的特点。作者在选材与剪裁方面准确地选择了具体事例,并通过恰当的剪裁突出了重点。同时,在叙事议论方面,作者通过叙事和议论的配合,以及节奏的变化,使整篇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这些写作艺术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五代史伶官传序》写作艺术详情»

宋代诗人欧阳修的照片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汉族,出生于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由于吉州原属庐陵郡,他自称“庐陵欧阳修”。他被谥号为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这是对他们在文学和政治领域的杰出贡献的认可。后来,他又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一起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

欧阳修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曾担任过宰相和枢密使等重要职位。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法、整顿军队、加强教育等。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为特点,被誉为“欧阳诗风”。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富有感情的笔触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欧阳修对史学也有重要的贡献,他主编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整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欧阳修于1072年去世,享年66岁。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猜您喜欢

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宋代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代 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宋代 欧阳修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