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花似伊》原文赏析

  • cháng
    xiāng
    ·
    huā
  • [
    sòng
    dài
    ]
    ōu
    yáng
    xiū
  • huā
    liǔ
    huā
    liǔ
    qīng
    chūn
    rén
    bié
    tóu
    shuāng
    leì
    chuī
  • cháng
    jiāng
    dōng
    cháng
    jiāng
    西
    liǎng
    àn
    yuān
    yāng
    liǎng
    chù
    feī
    xiāng
    féng
    zhī
    shí

原文: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相关标签:宋词精选怀人长相思

译文及注释

译文:看着那花儿像你,看着那柳枝也像你;正是花柳最美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伤心的人儿不禁垂首默默流泪。一个长江的东边,一个住在长江的西边,好似两岸的鸳鸯在两处飞,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逢呢?

注释:长相思:指的是一种词牌名,是唐代教坊曲的一种。《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诗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作者未知)因此得名。另外,它也有另外两个名字,分别是《双红豆》和《忆多娇》。

花柳:指的是花和柳树。在《楚辞·九歌·少司命》中有一句诗:“悲奠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在唐代,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也有一句诗:“步展随春风,村村白花柳。”聂夷中的《劝酒》诗之二中也有一句诗:“人间荣乐少,四海别离多。”

鸳鸯(yuān yāng):这是一种鸟的名字,用来比喻恩爱的夫妻。在汉代司马相如的《琴歌》中有一句诗:“室迩人遐独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在唐代,温庭筠的《南歌子》中也有一句诗:“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几时:指的是什么时候。在唐代杜甫的《天末怀李白》中有一句诗:“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在宋代苏轼的《儋州》诗之二中也有一句诗:“荔枝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长相思·花似伊》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1036年,当时的词人任夷陵县令。欧阳修当时30岁,在长江边与心爱的人分别,不知何时能再相见。他站在江边,看着花儿在江边盛开,两岸的鸳鸯成双地飞舞。这种离别的相思之情加上被贬的失意,激发了他写下这首词的灵感。 《长相思·花似伊》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作品进行的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对青春别离的夫妇,妻子在丈夫离去后产生了无尽的思念,并渴望早日与丈夫相聚。尽管妻子已经离去,妆楼空空,但作者仍然深情不已,难以忘怀。

词的上阕以流水为起点,描述了眼前所见的景象,并目送远波,想象着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的山也带着愁容。正值花繁柳茂的时节,花和柳都如人一般,而此时人却要离别了。实际上,作者深深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顺流北上与自己相会。然而,汴水和泗水一去不复返,爱人也永远离开了他。情人面若桃花眉似柳,低头泣下,原来是因为即将离别而感到伤心。

下阕中,作者表达了自己的相思之痛。恋人被大江分隔,一个住在长江头,一个在长江尾,就像是两岸的鸳鸯,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这位“花柳青春”的妻子只能低头双泪垂下。绵绵的相思之情在结句的设问中得到了抒发。

整首词以月下的流水作为背景,象征着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怨恨。词中频繁使用叠字叠韵,再加上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了悠悠不尽的思念和怨恨之情。 《长相思·花似伊》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欧阳修的照片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汉族,出生于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由于吉州原属庐陵郡,他自称“庐陵欧阳修”。他被谥号为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这是对他们在文学和政治领域的杰出贡献的认可。后来,他又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一起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

欧阳修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曾担任过宰相和枢密使等重要职位。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法、整顿军队、加强教育等。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为特点,被誉为“欧阳诗风”。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富有感情的笔触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欧阳修对史学也有重要的贡献,他主编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整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欧阳修于1072年去世,享年66岁。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猜您喜欢

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宋代 欧阳修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宋代 欧阳修

西湖春色归, 春水绿于染。
群芳烂不收, 东风落如糁。
参军春思乱如云, 白发题诗愁送春。
遥知湖上一樽酒, 能忆天涯万里人。
万里思春尚有情, 忽逢春至客心惊。
雪消门外千山绿, 花发江边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 今日逢春头已白。
异乡物态与人殊, 惟有东风旧相识。

相州昼锦堂记

宋代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
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
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
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
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
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
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
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
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