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州昼锦堂记》原文赏析

  • xiāng
    zhōu
    zhòu
    jǐn
    táng
  • [
    sòng
    dài
    ]
    ōu
    yáng
    xiū
  • shì
    huàn
    ér
    zhì
    jiāng
    xiāng
    guì
    ér
    guī
    xiāng
  • rén
    qíng
    zhī
    suǒ
    róng
    ér
    jīn
    zhī
    suǒ
    tóng
  • gài
    shì
    fāng
    qióng
    shí
    kùn
    è
    yōng
    rén
    jiē
    ér
    zhī
  • ruò
    sǎo
    mǎi
    chén
    jiàn
  • dàn
    gāo
    chē
    máo
    dǎo
    qián
    ér
    yōng
    hòu
    jiā
    dào
    zhī
    rén
    xiāng
    pián
    jiān
    leì
    zhān
    wàng
    juē
    ér
    suǒ
    weì
    yōng
    zhě
    bēn
    zǒu
    hài
    hàn
    xiū
    kuì
    huǐ
    zuì
    chē
    chén
    zhī
    jiān
  • jiè
    zhī
    shì
    zhì
    dāng
    shí
    ér
    zhī
    shèng
    rén
    zhī
    jǐn
    zhī
    róng
    zhě
  • weí
    chéng
    xiāng
    weì
    guó
    gōng
    rán
    gōng
    xiāng
    rén
    shì
    yǒu
    lìng
    weí
    shí
    míng
    qīng
  • gōng
    shào
    shí
    zhuó
    gāo
    dēng
    xiǎn
    shì
  • hǎi
    neì
    zhī
    shì
    wén
    xià
    fēng
    ér
    wàng
    guāng
    zhě
    gài
    yǒu
    nián
  • suǒ
    weì
    jiāng
    xiāng
    ér
    guì
    jiē
    gōng
    suǒ
    yǒu
    feī
    qióng
    è
    zhī
    rén
    jiǎo
    xìng
    zhì
    shí
    chū
    yōng
    zhī
    jīng
    hài
    ér
    kuā
    yào
    耀
    zhī
  • rán
    gāo
    dào
    weí
    gōng
    róng
    huán
    guī
    gǔn
    miǎn
    weí
    gōng
    guì
  • weí
    beì
    shēng
    mín
    ér
    gōng
    shī
    shè
    zhī
    jīn
    shí
    zhī
    shēng
    shī
    yào
    耀
    hòu
    shì
    ér
    chuī
    qióng
    gōng
    zhī
    zhì
    ér
    shì
    wàng
    gōng
  • zhǐ
    kuā
    shí
    ér
    róng
    xiāng
    zaī
    gōng
    zài
    zhì
    zhōng
    cháng
    kāng
    zhī
    jié
    lái
    zhì
    xiāng
    nǎi
    zuò
    zhòu
    jǐn
    zhī
    táng
    hòu
  • yòu
    shī
    shí
    xiāng
    rén
  • yán
    kuài
    ēn
    chóu
    qín
    míng
    weí
    báo
    gài
    rén
    suǒ
    kuā
    zhě
    weí
    róng
    ér
    weí
    jiè
  • jiàn
    gōng
    zhī
    shì
    guì
    weí
    ér
    zhì
    liáng
    zaī
    néng
    chū
    jiāng
    xiāng
    qín
    láo
    wáng
    jiā
    ér
    xiǎn
    jié
  • zhì
    lín
    shì
    jué
    chuī
    shēn
    zhèng
    dòng
    shēng
    ér
    cuò
    tiān
    xià
    tài
    shān
    zhī
    ān
    weì
    shè
    zhī
    chén
    fēng
    gōng
    shèng
    liè
    suǒ
    míng
    dǐng
    ér
    beì
    xián
    zhě
    nǎi
    bāng
    jiā
    zhī
    guāng
    feī
    zhī
    róng
  • suī
    huò
    dēng
    gōng
    zhī
    táng
    xìng
    cháng
    qiè
    sòng
    gōng
    zhī
    shī
    gōng
    zhī
    zhì
    yǒu
    chéng
    ér
    weí
    tiān
    xià
    dào
  • shì
    shū
  • shàng
    shū
    shì
    láng
    cān
    zhī
    zhèng
    shì
    ōu
    yáng
    xiū

原文: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
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
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
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
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
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
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
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
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赞颂写人昼锦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啊。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以礼相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的壮盛,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赞美的诗歌传播在四面八方,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
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 《相州昼锦堂记》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二

样稳定。这就是魏国公的伟大之处,也是他所追求的真正荣耀。

注释二:
1. 做官做到将相:指做官做到宰相的地位。

2. 富贵而回老家:指做官发财后能够回到故乡享受富贵的生活。

3. 读书人:指受过教育的士人。

4. 苏秦:战国时期的著名外交家。

5. 朱买臣:唐代宰相,因为家境贫寒而被妻子抛弃。

6. 四匹马拉的高大的车子:指官员乘坐的豪华马车。

7. 旗帜在前开道:指官员乘坐的车队前面有人拿着旗帜引路。

8. 骑兵卫队:指官员乘坐的车队后面有骑兵护卫。

9. 平头男女:指普通百姓。

10. 魏国公:指魏忠贤,明朝朝廷的权臣。

11. 科举高榜:指通过科举考试并获得高分。

12. 显要的位置:指高级官职。

13. 德音:指声誉。

14. 仪仗大旗:指官员出行时所使用的大旗。

15. 桓圭和礼服:指官员所穿的华丽服饰。

16. 恩德遍及百姓:指官员的恩德能够惠及百姓。

17. 事迹刻入钟鼎碑石:指官员的功绩被刻在钟鼎和碑石上。

18. 传播在声乐和文章里:指官员的事迹被传颂在歌谣和文章中。

19. 鄙薄:指轻视。

20. 仁宗至和年间:指明朝仁宗至和年间。

21. 武康节度使:指魏忠贤曾担任的官职。

22. 昼锦堂:魏忠贤在相州后园建造的一座建筑。

23. 快意于感恩报仇:指满足于感激和报复。

24. 夸耀个人多誉:指吹嘘个人的荣誉。

25. 垂着衣带,拿着手板:指官员在处理重要事务时的严肃态度。

26. 泰山一样稳定:比喻官员处理事务稳定如泰山。

《相州昼锦堂记》译文及注释二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两位重要人物的关系。韩琦担任丞相,是魏国公,曾经在武康节度使任职,享受了富贵的生活,但他并不满足于此,有着远大的志向。他不以富贵为荣,而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为荣,甚至还刻诗表达自己的志向。欧阳修在翰林院供职,对韩琦的志向非常推崇,认为他的志向将会实现,并且对天下有益。因此,欧阳修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对韩琦的赞赏和支持。这篇文章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人们对于追求理想的推崇。 《相州昼锦堂记》创作背景详情»

解析

这篇文章是为了赞扬相州韩琦所建的昼锦堂而写的记述。文章的主旨是赞美韩琦身居显位,却不炫耀富贵,反而以此为鉴戒,志在留下清名于后世,展现真正的人格。同时,文章也贬斥了那些追求名利富贵,以衣锦还乡为荣的庸俗之辈。

文章首先从人们普遍赞美衣锦还乡的情感入手,通过古今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情感的盛行,为后文的论述做了铺垫。接着,文章夸赞了韩琦的行为。韩琦作为一位身居高位、名声显赫的人臣,却鄙弃了那种炫耀富贵的庸俗作风。他回家兴建昼锦堂,正是以反其意而用之,展现了他轻财重义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这是一般追求荣耀和富贵者所无法比拟的。作者表达了对韩琦的由衷赞美和敬佩之情。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赞扬韩琦的行为,旨在告诫人们不要追求名利富贵,而是应该追求真正的品格和志向。同时,文章也对那些庸俗之辈进行了贬斥,认为他们追求的是虚荣和富贵,而不是真正的价值。这篇文章以韩琦的昼锦堂为例,通过对他的赞美来强调了这一观点。 《相州昼锦堂记》解析详情»

鉴赏

更加杰出和卓越。同时,通过对比,也凸显了魏国公的高远志向和追求,他不仅仅满足于官位和财富,而是追求功在国家、名垂青史的伟业。这种对比的写作手法,使得魏国公的形象更加鲜明,也更加突出了他的非凡之处。

此外,文章还通过介绍相州昼锦堂的来历和魏国公对富贵的态度,进一步展示了他的志向和为官从政的不凡表现。相州昼锦堂作为一个象征,象征着魏国公的荣耀和光辉,而魏国公对富贵的态度则表明了他对权力和地位的淡漠,更加注重对百姓的恩泽和对国家的贡献。这些细节的描写,使得魏国公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总的来说,欧阳修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了魏国公的超凡脱俗和高远抱负,展示了他的非凡之处和追求。同时,通过对相州昼锦堂的描写和魏国公对富贵的态度的介绍,更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得魏国公的形象更加生动和鲜明。整篇文章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魏国公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展示了他的伟大功绩和远大理想。 《相州昼锦堂记》鉴赏详情»

宋代诗人欧阳修的照片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汉族,出生于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由于吉州原属庐陵郡,他自称“庐陵欧阳修”。他被谥号为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这是对他们在文学和政治领域的杰出贡献的认可。后来,他又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一起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

欧阳修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曾担任过宰相和枢密使等重要职位。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法、整顿军队、加强教育等。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为特点,被誉为“欧阳诗风”。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富有感情的笔触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欧阳修对史学也有重要的贡献,他主编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整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欧阳修于1072年去世,享年66岁。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猜您喜欢

少年游·玉壶冰莹兽炉灰

宋代 欧阳修

玉壶冰莹兽炉灰。人起绣帘开。春丛一夜,六花开尽,不待剪刀催。
洛阳城阙中天起,高下遍楼台。絮乱风轻,拂鞍沾袖,归路似章街。

梅圣俞诗集序

宋代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
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浮槎山水记

宋代 欧阳修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巢山,或曰浮巢二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
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
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
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
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
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
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
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
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
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
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
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
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
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
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
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
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
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
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
故余为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