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玉壶里结了一层光亮透明的寒冰,兽形香炉里的香料也已燃成灰烬。打开绣帘,眺望窗外,才发现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将树木花丛点缀得晶莹透亮,不需要用剪刀裁剪。
洛阳的城阙凌空而起,高高低低遍布楼台,雪花仍如柳絮般在纷纷扬扬地下着,拂过马鞍,沾上衣袖,约完会的人感觉这回家的路恰似章台街呢。
注释:少年游:词牌名,始见于晏同叔《珠玉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
兽炉:铸成兽形的香炉。
春丛:春季丛生的草木。
六花:雪花,因其结晶为六瓣,所以叫六花。
剪刀:喻春风。化用唐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拂鞍:拂过马鞍。
章街:章台街,汉代都城长安街名,街旁多植柳树。
《少年游·玉壶冰莹兽炉灰》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天圣年间,词人任西京留守推官,他在洛阳写下了这首咏雪词。这个时期正值冬季,大地被洁白的雪覆盖,给人一种宁静、纯净的感觉。词人在洛阳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中,感受到了雪的美丽和神秘,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来表达他对雪的赞美之情。
这首词以咏雪为主题,通过描绘雪花的形态和特点,展现了雪的美丽和独特之处。词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花的轻盈飘逸,如同天空中的精灵般飞舞。他还用“纷纷扬扬”来形容雪花的下落,给人一种繁华而又安详的感觉。词人通过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雪的纯洁和宁静,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境地。
此外,词人还通过对雪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他用“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来形容雪花的洁白和纯净,暗示了他对于人生追求纯洁和无尘的向往。他还用“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来表达对于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首咏雪词不仅展现了词人对雪的赞美之情,还通过雪的形象描绘了人生的哲理和思考。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意境,给人一种美好而又深邃的感受。这首词成为了天圣末年的经典之作,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幅美丽的雪景画卷。
《少年游·玉壶冰莹兽炉灰》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词的上片从闺中人的视角咏雪,通过描写室内的寒冷气氛和窗外的雪景,展现了雪花纷飞的美丽景象。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唐诗中的句子,形象地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样子。
下片则从冶游者的视角吟雪,描写了洛阳城中雪花飘扬的景象。词人通过比喻雪花为飞舞的柳絮,形容了雪花的轻盈和飘逸。最后一句则将行人骑马过街的情形与冶游场所章台街进行了类比,暗示了行人的身份是冶游之人。
整首词上下两片分别从闺中人和冶游者的角度写雪景,看似没有联系,但实际上却包含了闺怨之意。闺中人和冶游者分别代表了居家候者和旅途归人,他们在吟雪的时候都带有一种思念和忧伤的情感。
通过这篇赏析,我们可以看出词人通过描写雪景,巧妙地表达了人们在不同身份和环境下对雪的感受和情感。整首词通过对雪景的描写,展现了词人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少年游·玉壶冰莹兽炉灰》赏析详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汉族,出生于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由于吉州原属庐陵郡,他自称“庐陵欧阳修”。他被谥号为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这是对他们在文学和政治领域的杰出贡献的认可。后来,他又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一起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
欧阳修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曾担任过宰相和枢密使等重要职位。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法、整顿军队、加强教育等。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为特点,被誉为“欧阳诗风”。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富有感情的笔触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欧阳修对史学也有重要的贡献,他主编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整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欧阳修于1072年去世,享年66岁。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
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巢山,或曰浮巢二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
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
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
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
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
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
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
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
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
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
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
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
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
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
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
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
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
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
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
故余为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