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圣俞诗集序》原文赏析

  • meí
    shèng
    shī
  • [
    sòng
    dài
    ]
    ōu
    yáng
    xiū
  • wén
    shì
    weì
    shī
    rén
    shào
    ér
    duō
    qióng
    rán
    zaī
    gài
    shì
    suǒ
    zhuàn
    shī
    zhě
    duō
    chū
    qióng
    rén
    zhī
  • fán
    shì
    zhī
    yùn
    suǒ
    yǒu
    ér
    shī
    shì
    zhě
    duō
    fàng
    shān
    diān
    shuǐ
    zhī
    wài
    jiàn
    chóng
    cǎo
    fēng
    yún
    niǎo
    shòu
    zhī
    zhuàng
    leì
    wǎng
    wǎng
    tàn
    guài
    neì
    yǒu
    yōu
    gǎn
    fèn
    zhī
    xìng
    yuàn
    dào
    chén
    guǎ
    zhī
    suǒ
    tàn
    ér
    xiě
    rén
    qíng
    zhī
    nán
    yán
  • gài
    qióng
    gōng
  • rán
    feī
    shī
    zhī
    néng
    qióng
    rén
    dài
    qióng
    zhě
    ér
    hòu
    gōng
  • yǒu
    meí
    shèng
    shào
    yīn
    weí
    leì
    jìn
    shì
    zhé
    yǒu
    kùn
    zhōu
    xiàn
    fán
    shí
    nián
  • nián
    jīn
    shí
    yóu
    cóng
    shū
    weí
    rén
    zhī
    zuǒ
    suǒ
    fèn
    jiàn
    shì
  • jiā
    wǎn
    líng
    yòu
    shī
    weí
    tóng
    chū
    jīng
    cháng
    lǎo
  • cháng
    xué
    liù
    jīng
    rén
    zhī
    shuō
    weí
    wén
    zhāng
    jiǎn
    chún
    cuì
    qiú
    gǒu
    shuō
    shì
  • shì
    zhī
    rén
    zhī
    shī
    ér
  • rán
    shí
    xián
    shī
    zhě
    qiú
    zhī
    shèng
    shèng
    zhì
    zhě
    shī
    ér
    zhī
    píng
    shēng
    suǒ
    zuò
    shī
    yóu
    duō
  • shì
    zhī
    zhī
    ér
    weì
    yǒu
    jiàn
    shàng
    zhě
  • wáng
    wén
    kāng
    gōng
    cháng
    jiàn
    ér
    tàn
    yuē
    èr
    bǎi
    nián
    zuò
    suī
    zhī
    zhī
    shēn
    guǒ
    jiàn
  • ruò
    shǐ
    使
    xìng
    yòng
    cháo
    tíng
    zuò
    weí
    sòng
    yǒng
    sòng
    zhī
    gōng
    jiàn
    zhī
    qīng
    miào
    ér
    zhuī
    shāng
    zhōu
    sòng
    zhī
    zuò
    zhě
    weǐ
    nài
    shǐ
    使
    lǎo
    zhì
    ér
    weí
    qióng
    zhě
    zhī
    shī
    nǎi
    chóng
    leì
    chóu
    gǎn
    tàn
    zhī
    yán
  • shì
    gōng
    zhī
    qióng
    zhī
    jiǔ
    ér
    jiāng
    lǎo
    zaī
    shèng
    shī
    duō
    shōu
    shí
  • zhī
    xiōng
    xiè
    jǐng
    chū
    duō
    ér
    shī
    luò
    yáng
    zhì
    xìng
    lái
    suǒ
    zuò
    weí
    shí
    juàn
  • cháng
    shì
    shèng
    shī
    ér
    huàn
    néng
    jìn
    zhī
    xiè
    shì
    zhī
    néng
    leì
    zhé
    ér
    zàng
    zhī
  • hòu
    shí
    nián
    shèng
    jīng
    shī
    ér
    míng
    zhī
    yīn
    suǒ
    jiā
    gǎo
    稿
    qiān
    piān
    bìng
    jiù
    suǒ
    zàng
    duō
    yóu
    zhě
    liù
    bǎi
    shí
    piān
    weí
    shí
    juàn
  • shèng
    shī
    lún
    zhī
    xiáng
    yún
  • líng
    ōu
    yáng
    xiū

原文: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
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序文

译文及注释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考中进士,却总是被官府压制,困于地方官职,已经十多年了。如今已经五十岁,仍然从事辅佐他人的工作,郁积着自己的才华,却无法在事业上施展。他的家乡是宛陵,从小就热爱诗词,自幼言辞已经惊动了长辈们。长大后,他学习了六经中的仁义之说,他的文章简练古朴,不追求在世间博得赞誉。世人只知道他的诗,却不知道他的其他才华。然而时下没有明智的人,谈论诗歌的人必然会提到圣俞;圣俞自己也以自己没有得志为由,乐于写诗并发表,所以他一生所作的诗尤为众多。世人已经知道了他,却还没有人向上级推荐过他。曾经王文康公见到他的作品,感叹道:“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深知他的才华,却没有真正推荐他。如果他能幸运地在朝廷得到使用,作为雅颂之作,歌颂大宋的功德,推荐到清庙,追溯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大!可是为什么让他老了还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反而只能写一些关于穷困之人的诗,只能发表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人只喜欢他的才华,却不知道他长期的贫困和即将老去!真是可惜啊! 《梅圣俞诗集序》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

听他念给我听,感受到其中的忧愁和慨叹。这些诗作中,有的描写了自然景物的美丽和变幻,有的抒发了对时事的不满和愤激,有的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他的诗歌工巧而深刻,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内心的困厄和不得志。虽然他没有得到朝廷的推荐和任用,但他的诗歌却流传于世,被后人所赞美和传颂。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也许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

圣俞的困厄并没有阻止他写诗,反而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他的诗作中融入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不满。他的诗歌工巧而深刻,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内心的忧愁和愤激。虽然他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和任用,但他的诗歌却被后人所赞美和传颂。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也许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

圣俞的诗歌充满了忧愁和慨叹,他通过诗歌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困厄。他的诗作中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美丽和变幻,抒发了对时事的不满和愤激,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他的诗歌工巧而深刻,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内心的困厄和不得志。虽然他没有得到朝廷的推荐和任用,但他的诗歌却流传于世,被后人所赞美和传颂。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也许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

圣俞的诗歌充满了忧愁和慨叹,他通过诗歌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困厄。他的诗作中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美丽和变幻,抒发了对时事的不满和愤激,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他的诗歌工巧而深刻,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内心的困厄和不得志。虽然他没有得到朝廷的推荐和任用,但他的诗歌却流传于世,被后人所赞美和传颂。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也许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 《梅圣俞诗集序》译文详情»

创作背景

梅尧臣(字圣俞)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诗人,他的一生并不如意。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平淡朴实,有矫正宋初靡丽倾向之意。他对宋代诗风的转变起到了倡导和力行的作用,因此备受陆游等人的推崇。

在北宋时期,诗歌创作呈现出一种靡丽的倾向,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华美的形式。然而,梅尧臣却对这种风格表示不满,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诗作来矫正这种倾向。他的诗风平淡朴实,注重表达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以此来呼吁社会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

梅尧臣的诗作对于宋代诗风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与宋初的靡丽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内容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他的诗歌作品被陆游等人广泛传播和推崇,进一步加强了他的影响力。

梅尧臣的创作背景是北宋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在这个时期,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日益加剧,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呼吁也越来越多。梅尧臣以自己的诗歌作品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试图通过诗歌的力量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总的来说,梅尧臣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作反映了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平淡朴实,对宋代诗风的转变起到了倡导和力行的作用。他的创作背景是北宋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他试图通过诗歌来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他的作品受到陆游等人的推崇,进一步加强了他的影响力。 《梅圣俞诗集序》创作背景详情»

艺术特色

受。

3.运用修辞手法巧妙凸显艺术特色。文章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比如,作者在第一段中使用了“穷而后工”这个成语,通过对这个成语的解析和论证,凸显了梅圣俞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此外,作者还使用了排比句,如“赞美的指向还是其诗之‘工’,喟叹的指向还是其人之‘穷’”,通过对比的手法,更加突出了梅圣俞的诗歌创作和他个人的境遇。同时,作者还使用了夸张手法,如“愈穷愈工”,通过夸张的表达方式,强调了梅圣俞在贫困中不断努力创作的精神。

4.注重情感表达,增强艺术感染力。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梅圣俞的赞美和喟叹,表达了对他的敬佩和感慨之情。通过对梅圣俞的生平和创作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梅圣俞的深深的敬意和对他诗歌创作的赞赏。同时,作者还通过对梅圣俞的境遇的描写,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和悲伤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使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让读者对梅圣俞的诗歌和他的人生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通过对梅圣俞的生平和创作的描述,突出了他的艺术特色。文章运用了“穷而后工”这一主题,行文起伏跌宕,运用修辞手法巧妙凸显艺术特色,并注重情感表达,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整篇文章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实例的演绎,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梅圣俞的诗歌创作和他的人生境遇。 《梅圣俞诗集序》艺术特色详情»

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如下:

一、引言
A. 阐发“穷而后工”的文学创作理论

二、梅尧臣其人、其诗
A. 描述梅尧臣的生平,突出“穷”字
B. 评价梅尧臣的诗文,突出“工”字
C. 怀才而不得用于世,将老,可悲,强调“穷”和“工”

三、梅尧臣诗集的搜集、整理、编次、作序过程
A. 交待梅尧臣诗集的成书基本情况
B. 介绍作者及该书有关的思想、创作情况,述评其著作的主要特点

四、作序者的主导思想
A. “穷而后工”思想的重要性
B. 该思想与该书及其作者的密切相关性
C. 形成融贯全序乃至全书的灵魂 《梅圣俞诗集序》层次结构详情»

宋代诗人欧阳修的照片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汉族,出生于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由于吉州原属庐陵郡,他自称“庐陵欧阳修”。他被谥号为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这是对他们在文学和政治领域的杰出贡献的认可。后来,他又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一起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

欧阳修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曾担任过宰相和枢密使等重要职位。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法、整顿军队、加强教育等。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为特点,被誉为“欧阳诗风”。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富有感情的笔触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欧阳修对史学也有重要的贡献,他主编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整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欧阳修于1072年去世,享年66岁。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猜您喜欢

浮槎山水记

宋代 欧阳修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巢山,或曰浮巢二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
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
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
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
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
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
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
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
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
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
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
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
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
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
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
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
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
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
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
故余为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咏零陵

宋代 欧阳修

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
城郭恰临潇水上,山川犹是柳侯余。
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
欲买愚溪三亩地,手拈茅栋竟移居。

丰乐亭游春·其三

宋代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