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
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考中进士,却总是被官府压制,困于地方官职,已经十多年了。如今已经五十岁,仍然从事辅佐他人的工作,郁积着自己的才华,却无法在事业上施展。他的家乡是宛陵,从小就热爱诗词,自幼言辞已经惊动了长辈们。长大后,他学习了六经中的仁义之说,他的文章简练古朴,不追求在世间博得赞誉。世人只知道他的诗,却不知道他的其他才华。然而时下没有明智的人,谈论诗歌的人必然会提到圣俞;圣俞自己也以自己没有得志为由,乐于写诗并发表,所以他一生所作的诗尤为众多。世人已经知道了他,却还没有人向上级推荐过他。曾经王文康公见到他的作品,感叹道:“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深知他的才华,却没有真正推荐他。如果他能幸运地在朝廷得到使用,作为雅颂之作,歌颂大宋的功德,推荐到清庙,追溯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大!可是为什么让他老了还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反而只能写一些关于穷困之人的诗,只能发表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人只喜欢他的才华,却不知道他长期的贫困和即将老去!真是可惜啊!
《梅圣俞诗集序》译文及注释详情»
听他念给我听,感受到其中的忧愁和慨叹。这些诗作中,有的描写了自然景物的美丽和变幻,有的抒发了对时事的不满和愤激,有的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他的诗歌工巧而深刻,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内心的困厄和不得志。虽然他没有得到朝廷的推荐和任用,但他的诗歌却流传于世,被后人所赞美和传颂。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也许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
圣俞的困厄并没有阻止他写诗,反而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他的诗作中融入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不满。他的诗歌工巧而深刻,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内心的忧愁和愤激。虽然他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和任用,但他的诗歌却被后人所赞美和传颂。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也许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
圣俞的诗歌充满了忧愁和慨叹,他通过诗歌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困厄。他的诗作中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美丽和变幻,抒发了对时事的不满和愤激,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他的诗歌工巧而深刻,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内心的困厄和不得志。虽然他没有得到朝廷的推荐和任用,但他的诗歌却流传于世,被后人所赞美和传颂。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也许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
圣俞的诗歌充满了忧愁和慨叹,他通过诗歌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困厄。他的诗作中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美丽和变幻,抒发了对时事的不满和愤激,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他的诗歌工巧而深刻,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内心的困厄和不得志。虽然他没有得到朝廷的推荐和任用,但他的诗歌却流传于世,被后人所赞美和传颂。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也许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
《梅圣俞诗集序》译文详情»
梅尧臣(字圣俞)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诗人,他的一生并不如意。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平淡朴实,有矫正宋初靡丽倾向之意。他对宋代诗风的转变起到了倡导和力行的作用,因此备受陆游等人的推崇。
在北宋时期,诗歌创作呈现出一种靡丽的倾向,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华美的形式。然而,梅尧臣却对这种风格表示不满,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诗作来矫正这种倾向。他的诗风平淡朴实,注重表达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以此来呼吁社会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
梅尧臣的诗作对于宋代诗风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与宋初的靡丽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内容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他的诗歌作品被陆游等人广泛传播和推崇,进一步加强了他的影响力。
梅尧臣的创作背景是北宋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在这个时期,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日益加剧,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呼吁也越来越多。梅尧臣以自己的诗歌作品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试图通过诗歌的力量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总的来说,梅尧臣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作反映了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平淡朴实,对宋代诗风的转变起到了倡导和力行的作用。他的创作背景是北宋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他试图通过诗歌来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他的作品受到陆游等人的推崇,进一步加强了他的影响力。
《梅圣俞诗集序》创作背景详情»
受。
3.运用修辞手法巧妙凸显艺术特色。文章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比如,作者在第一段中使用了“穷而后工”这个成语,通过对这个成语的解析和论证,凸显了梅圣俞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此外,作者还使用了排比句,如“赞美的指向还是其诗之‘工’,喟叹的指向还是其人之‘穷’”,通过对比的手法,更加突出了梅圣俞的诗歌创作和他个人的境遇。同时,作者还使用了夸张手法,如“愈穷愈工”,通过夸张的表达方式,强调了梅圣俞在贫困中不断努力创作的精神。
4.注重情感表达,增强艺术感染力。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梅圣俞的赞美和喟叹,表达了对他的敬佩和感慨之情。通过对梅圣俞的生平和创作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梅圣俞的深深的敬意和对他诗歌创作的赞赏。同时,作者还通过对梅圣俞的境遇的描写,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和悲伤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使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让读者对梅圣俞的诗歌和他的人生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通过对梅圣俞的生平和创作的描述,突出了他的艺术特色。文章运用了“穷而后工”这一主题,行文起伏跌宕,运用修辞手法巧妙凸显艺术特色,并注重情感表达,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整篇文章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实例的演绎,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梅圣俞的诗歌创作和他的人生境遇。
《梅圣俞诗集序》艺术特色详情»
层次结构如下:
一、引言
A. 阐发“穷而后工”的文学创作理论
二、梅尧臣其人、其诗
A. 描述梅尧臣的生平,突出“穷”字
B. 评价梅尧臣的诗文,突出“工”字
C. 怀才而不得用于世,将老,可悲,强调“穷”和“工”
三、梅尧臣诗集的搜集、整理、编次、作序过程
A. 交待梅尧臣诗集的成书基本情况
B. 介绍作者及该书有关的思想、创作情况,述评其著作的主要特点
四、作序者的主导思想
A. “穷而后工”思想的重要性
B. 该思想与该书及其作者的密切相关性
C. 形成融贯全序乃至全书的灵魂
《梅圣俞诗集序》层次结构详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汉族,出生于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由于吉州原属庐陵郡,他自称“庐陵欧阳修”。他被谥号为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这是对他们在文学和政治领域的杰出贡献的认可。后来,他又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一起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
欧阳修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曾担任过宰相和枢密使等重要职位。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法、整顿军队、加强教育等。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为特点,被誉为“欧阳诗风”。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富有感情的笔触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欧阳修对史学也有重要的贡献,他主编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整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欧阳修于1072年去世,享年66岁。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巢山,或曰浮巢二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
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
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
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
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
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
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
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
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
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
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
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
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
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
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
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
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
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
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
故余为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