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红花满树,青山隐隐,白日西沉。广漠的郊野,草色青青一望无垠。
红花开满了树枝,青山隐约可见,白天已经西沉。广阔的郊野上,青草一望无际。
游春的人们哪管春天将去,脚踏落花在丰乐亭前来来往往。
注释:
红树:开红花的树,或落日反照的树,非指秋天的红叶。
长郊:广阔的郊野。
无涯:无边际。
老:逝去。一作“尽”。春将老:春天将要过去。
《丰乐亭游春·其三》译文及注释详情»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在公元1046年(庆历六年)在滁州郊外山林间建造了一座名为丰乐亭的亭子。丰乐亭位于山林之间,环境幽静,景色优美,成为欧阳修游玩、休憩的地方。
第二年的三月,欧阳修在丰乐亭游玩时,被周围的春景所吸引,心生诗兴,于是写下了《丰乐亭游春》这组诗。这组诗共有多首,其中第三首是其中之一。
在这首诗中,欧阳修以丰乐亭为背景,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氛围。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花朵盛开、鸟儿鸣唱、春风拂面的情景,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诗中还融入了欧阳修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组诗以其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成为了欧阳修文学创作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欧阳修的才华和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文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这组诗被广泛传播和赞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之一。
《丰乐亭游春·其三》创作背景详情»
《丰乐亭记》是一篇描写丰乐亭及其周围景色的文章,由欧阳修所建,苏轼书后刻石。丰乐亭位于滁州西南的丰山北麓,靠近琅琊山幽谷泉。这座亭子以其美景、美文和美书而闻名,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文章中提到,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四季皆美,但这组诗主要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诗中的第一句“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描述了青山红树、夕阳西下和一望无际的碧绿草地。第二句“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表达了游客们对春天的眷恋,即使春天即将过去,他们仍然在丰乐亭前踏着落花,欣赏这暮春的美景。诗中的“老”字可以理解为春天即将结束,而游客们仍然热情洋溢。
这首诗将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既缠绵又酣畅。诗中的游客队伍中自然包括了诗人自己。欧阳修是写惜春之情的高手,他在《蝶恋花》一词中写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令人感到心碎。而诗中的多情游客“来往亭前踏落花”,也让读者感到无限惆怅。
整篇文章中,前两句是写景,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后两句则是抒情,明朗活泼又富有深意。这种写景与抒情的结合,使得整篇文章生动而有趣。丰乐亭因其美景、美文和美书而成为游览胜地,也因此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诗人的到来。
《丰乐亭游春·其三》赏析详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汉族,出生于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由于吉州原属庐陵郡,他自称“庐陵欧阳修”。他被谥号为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这是对他们在文学和政治领域的杰出贡献的认可。后来,他又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一起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
欧阳修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地位,曾担任过宰相和枢密使等重要职位。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新法、整顿军队、加强教育等。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为特点,被誉为“欧阳诗风”。他的散文作品则以清新自然、富有感情的笔触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欧阳修对史学也有重要的贡献,他主编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整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欧阳修于1072年去世,享年66岁。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夫疾,生乎忧者也。
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
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
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
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
喜怒哀乐,动人必深。
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
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
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
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
风俗饮食异宜。
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