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回想我少年时期,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
胸怀壮志超四海,展翅高飞思远去。
随着年岁的衰老,这种少壮时的豪气已经逐渐消逝了。
遇到欢乐的事不再欢乐,常常心中有许多忧虑。
气力在渐渐减退,我身已感一日不如一日。
自然运转变化像《庄子》中的“壑舟”一样,即使想办法要留住它,也片刻留不住。
不知我未来还有多少时光,也不知何处是我的归宿。
古人珍惜每一寸光阴,想到自己一生虚度了大半岁月心中惊惧。
注释:
欣豫:欢乐。这句是说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
猛志:壮志。逸:超越。
四海:犹天下。
骞:飞举的样子。
翮:羽翼。
骞翮:振翅高飞。
翥(zhù):飞翔。
荏苒:逐渐地。颓:逝。此心:指志四海、思远翥。
值欢:遇到欢乐的事。无复娱:也不再欢乐。每每:常常。这两句写出老年的心境与少壮时“无乐自欣豫”不同。
衰损:衰退。日不如:一日不如一日。
壑:山沟。壑舟:这里借喻自然运转变化的道理。须臾:片刻。
前涂:犹前途,这里指未来的时光。几许:几多、多少。止泊处:船停泊的地方,这里指人生的归宿。
惜寸阴:珍惜每一寸光阴。
《杂诗十二首·其五》译文及注释详情»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以描绘田园生活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闻名。这组诗共十二首,其中前八首是在陶渊明54岁时创作的,大约是在公元418年(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完成的。后四首则是在公元401年(晋安帝隆安五年)创作的,当时陶渊明37岁。
这组诗中的第五首是其中的一首。陶渊明在这首诗中继续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他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田园的美景和农民的辛勤劳作,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这组诗的创作背景是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当时的社会充满了腐败和不公,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平等使得人民生活在贫困和苦难之中。陶渊明通过他的诗歌表达了对这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表达了对自由、平等和和谐社会的向往。他的诗歌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类精神境界的探索。
这组诗的创作背景使得读者更能理解陶渊明的诗歌意境和思想内涵。通过这些诗歌,读者可以感受到陶渊明对社会现实的痛苦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真正的幸福。
《杂诗十二首·其五》创作背景详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