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寄情人事外,倾心只在琴与书。
年少:指年轻的时候。
寄情:将情感寄托。
人事外:指不关心世事。
倾心:全心投入。
琴与书:指对音乐和书籍的热爱。
身穿粗衣情自乐,经常贫困心安处。
身穿粗衣:穿着粗布衣服。
情自乐:自得其乐。
经常贫困:经常处于贫困之中。
心安处:心灵所安之处。
机会来临且迎合,暂时栖身登仕途。
机会来临:机会到来。
且迎合:姑且顺应。
暂时栖身:暂时停留。
登仕途:进入仕途。
弃杖命人备行装,暂别田园相离去。
弃杖:丢下手杖。
命人备行装:让人准备行装。
暂别田园:暂时离开田园。
相离去:分别离去。
孤舟遥遥渐远逝,归思不绝绕心曲。
孤舟遥遥:孤独的船渐渐远去。
渐远逝:渐渐远去。
归思:思念归乡之情。
不绝绕心曲:不断萦绕在心头的曲调。
此番行程岂不远?艰难跋涉千里余。
此番行程:这次的旅程。
岂不远:难道不远吗?
艰难跋涉:艰难地行走。
千里余:一千多里。
异乡风景已看倦,一心思念园田居。
异乡风景:陌生的风景。
已看倦:已经看腻了。
一心思念:心中一直思念。
园田居:田园般的居住地。
看云羞对高飞鸟,临河愧对水中鱼。
看云羞:看着云朵感到羞愧。
高飞鸟:指自由自在的鸟。
临河愧:临近水边感到愧疚。
水中鱼:指游动在水中的鱼。
真朴之念在胸中,岂被人事所约束?
真朴之念:真诚朴素的思念。
在胸中:在心中。
岂被人事所约束:怎么会被世事所束缚?
且顺自然任变化,终将返回隐居庐。
且顺自然:姑且顺从自然。
任变化:接受变化。
返回隐居庐:最终回到隐居的住所。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在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创作的,当时的作者陶渊明已经四十岁。在这一年,刘裕被任命为镇军将军,他的军府设在京口。而陶渊明当时因为生活所迫,被迫接受了镇军将军府的参军职位。在他前往京口上任的途中,经过了曲阿(今江苏丹阳),他在这段旅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的境遇和心情。他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接受这个职位,这使得他的心情可能并不愉快。而他在途中写下这首诗,可能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境遇感到无奈和苦闷,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思考。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反映了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文学风格。陶渊明是一个重视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文人,他对官场生活并不感兴趣,更喜欢追求自由和宁静。他的境遇和心情在这首诗中得到了表达,展现了他对现实的反思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陶渊明在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被迫接受镇军将军府参军职位的情况下,经过曲阿前往京口上任的途中,他在这段旅途中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己境遇的无奈和苦闷,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创作背景详情»
渐浓。作者在舟中看到了游鱼,感到自己与之相似,都是在水中漂泊,无法自主。他愧疚于自己的选择,觉得自己像游鱼一样没有自由,只能被命运驱使。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矛盾心理和对自由的向往。
最后一段是作者对未来的展望和对自己的期许。他希望自己能够在仕途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志向,不被世俗的诱惑所迷惑。他希望自己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不被权势所腐蚀。他希望自己能够在仕途中保持自己的本真,不被世俗的浮华所迷惑。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期望和对仕途的警示。
整首诗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矛盾心理和对自由的向往。通过对自己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作者表达了对自己的期望和对仕途的警示。这首诗既有深刻的思考,又有真挚的情感,展现了陶渊明独特的魅力和才华。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鉴赏详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