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出仕为官居要职,只怕蹉跎好时光。
一年到头勤效力,常恐功绩不辉煌。
忠情偶尔得表现,于是得宠近君王。
出门陪同在车边,入宫服侍丹帷旁。
规劝之言即听取,建议从来不虚枉。
一旦君王长逝后,愿得一道把命亡。
君王恩厚难相忘,君命怎能敢违抗!
面临坟墓不犹豫,献身大义志所望。
草丛笼罩高坟墓,黄鸟啼鸣声悲伤。
三良性命不可救,泪水沾湿我衣裳。
注释:
三良:指春秋时秦国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三人都是秦穆公的宠臣。穆公死,三人遵穆公遗嘱为之殉葬。
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即整洁衣冠,指准备出仕为官。乘:驾驭,占据。通津:本指交通要道,这里指高官要职。《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时我遗:即“时遗我”的倒装句,时不我待之意。我:指三良。
服勤:犹言服侍、效劳。《礼记·檀弓上》:“服勤至死。”孔颖达疏:“服勤者,谓服持勤苦劳辱之事。”尽岁月:一年到头。
功愈微:功劳甚小。愈:更加。
谬(miù):错误,这是作为臣子的自谦之词。获露:得到表现。
私:亲近,宠爱。
文舆(yú):华美的车子。这里指穆公所乘之车。
丹帷(wéi):红色的帷幕。这里指穆公寝居之所。
箴(zhēn)规:规谏劝戒。响已从:一发言就听从。
初无亏:从不拒绝或轻视。亏:枉为。
言:语助词,无意义。同此归:一道去死。《史记·秦本纪》之《征义》引应劭曰:“秦穆公与群臣饮,酒酣,公曰:‘生共此乐,死共此哀。’于是奄息、仲行、针虎许诺。及公薨(hōng),皆从死。”
“君命”句:《史记·秦本纪)载,秦穆公死,康公立,遵照穆公的遗嘱,杀了一百七十四人殉葬,秦大夫子车氏三于亦从殉,共同葬于穆公的坟墓中。
《咏三良》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首诗的创作时间。根据内容,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诗是在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之后不久创作的,大约在永初三年(422年),当时陶渊明已经五十八岁。另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诗是在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创作的,与《杂诗十二首》的创作时间相近,当时陶渊明五十岁。 《咏三良》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诗经·秦风·黄鸟》中咏史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三良”这一称号的由来,以及他们为秦穆公殉葬的事迹,被后人赋予了咏诗的题材。接着,文章指出《黄鸟》这首诗是秦国人民为哀悼“三良”及其他牺牲者而创作的,表达了对残暴统治者的控诉和谴责。然后,文章提到陶渊明的这首诗则是完全称赞三良的行为,表彰了张袆不肯毒死零陵王而自饮毒酒先死的尽忠行为。接下来,文章将整首诗分为五个层次进行分析,每四句为一层,描述了三良从贪仕到最终殉葬的过程,赞颂了他们的高义和忠诚。最后,文章指出诗人通过表达对三良的悲伤和遗憾,实际上是对那个时代的谴责,对那个灭绝人性的时代的悲哀。整篇文章从仕途可畏的角度来赞美三良,与苏轼的《和陶咏三良》中的观点相呼应。 《咏三良》赏析详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