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对行役的辛苦感到悲叹,而我现在亲身经历才真正理解其中的苦楚。
天地山川广阔无边,难以预料风浪会突然起来。
滔滔巨浪震天响,大风猛吹不停止。
长时间在外游宦,心中常思念故土,为何还滞留在此地!
默想家中美丽的园林,世俗的官场应该告辞了。
人生壮年能有多久?放纵情怀不再犹豫!
注释:
行役:指因公务而在外跋涉。《诗经·魏风·涉站):“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一何:多么。旷:空阔。
巽(xùn)坎:《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巽代表风,坎代表水。这里借指风浪。难与期:难以预料。与:符合。
崩浪:滔天巨浪。聒(guó)天响:响声震天。聒:喧扰。长风:大风。
游:游宦,在外做官。所生:这里指母亲和故乡。
淹:滞留。兹:此,这里,指规林。
人间:这里指世俗官场。良:实在。
当年:正当年,指壮年。当:适逢。讵(jǜ):曾,才。潘岳《悼亡诗》:“尔祭讵几时。”
纵心:放纵情怀,不受约束。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当时的作者陶渊明已经三十六岁。他在这个时候在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府中任职。之前,陶渊明受桓玄之命前往京都建康(今南京市)执行使命,完成任务后,他准备顺道回家省亲,途中却被风阻挡住了。这首诗就是写在他受阻时的情景。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创作背景详情»
情感。诗人用“久游恋所生”来形容自己长期在外游历的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感叹自己如何淹没在这种思乡之苦中,无法自拔。这种思亲之情,更加强烈地加深了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决心告别官场。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行役途中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陶渊明对仕途的厌倦和决心告别官场的情感。诗人通过借景言情和运用典故,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诗歌更加真实动人。这首诗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官场的残酷和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赏析详情»
译文:回家的路漫长无尽,数日盼望着太阳回到故乡。
我将奉献给慈母,我欣喜地见到兄弟们。
摇船划桨的路艰难。眼见夕阳落下西山。
难道江山不险峻吗?游子回心急如箭。
南风违背了我的心愿,我收起船桨困在湖边。
草丛深密望不到边际,夏木挺拔枝叶繁茂。
谁说回舟离家很远?百余里的地方就在眼前。
放眼远望认识到庐山,空叹无奈行路艰难!
注释:计日:急切地数着天数,表示急切的心情。旧居:指老家。
一欣:首先感到欢欣的是。温颜:温和慈祥的容颜。诗人这里是指母亲。侍温颜:即侍奉母亲。
友于:代指兄弟。《尚书·君陈》:“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鼓棹(zhào):划船。棹:摇船的甲具。崎曲:同“崎岖”,本指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这里用以比喻处境困难,《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
指:顾。景:日光,指太阳。限西隅(yǘ):悬在西边天际,指太阳即将落山。限:停止。隅:边远的地方。
归子:回家的人,作者自指。念:担忧。前涂:前路,指回家的路程。涂同“途”。
凯风:南风,《尔雅·释天》:“南风谓之凯风。”负我心:违背我的心愿。
戢(jí):收藏,收敛。枻(yì):短桨。穷:谓偏远。
高莽:高深茂密的草丛。眇:通“渺”,辽远。无界:无边。
独:特别,此处有挺拔的意思。森疏:繁茂扶疏。
瞻:望。百里余:指离家的距离。
延目:放眼远望,“南岭:指庐山。诗人的家在庐山脚下。
将:当。焉如:何往。这首诗慨叹行役之苦,思念美好的田园,因而决心辞却仕途的艰辛,趁着壮年及时归隐。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当时的作者陶渊明已经三十六岁。他在这个时候在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府中任职。之前,陶渊明受桓玄之命前往京都建康(今南京市)出使,完成使命后,他准备顺道回家省亲,途中却被风阻挡住了。这首诗就是写在他受阻时的情景。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创作背景详情»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急切归家的心情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含蓄,通过借景抒情和双关语的手法,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首先,诗人通过选择词语和重言的运用,展现了归家的急迫心情。诗中的“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表达了诗人匆忙赶路、心急如箭的心情。诗人渴望回到久别的家中,与亲人团聚,这种情感是人之常情,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诗人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仕途的忧虑。诗中的“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描绘了诗人行船遇风被迫停船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对仕途的忧虑。诗人通过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怀才不遇的抗议。
最后,诗人运用双关语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行路艰难和对归家的思念。诗中的“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字面上是说行路难,征途艰险可畏,但实际上也暗示了诗人对归家的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人通过这种双关语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到诗中。
总的来说,陶渊明在这首诗中通过抑郁的调子和含蓄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自己急切归家的心情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达力,通过借景抒情和双关语的手法,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赏析详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