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张放十三岁就世袭得了富平侯的爵位,他年幼无知,根本考虑不到局势不稳、七国叛乱、边患不断、匈奴南犯的事情。
他不识金弹的贵重,把它弹落在林子里不知道收回,倒翩翩中意起井上的辘轳架来了,对它偏有几分爱惜,真无知啊。
华丽的灯柱上转动着明亮的灯烛,灯烛像明珠一样交相辉映,精致美丽。精美的檀木枕刻镂精巧,像玉一样莹润精美。
在侯王府的早晨,守门人不再按照常规给来客通报,因为少侯新得了一名叫莫愁的佳人,值此良辰美景,不敢打扰他。
注释:
富平少侯:汉昭帝时张安世被封为富平侯,他的孙子张放十三岁就继承爵位,史称“富平少侯”。
七国:汉景帝时的七个同姓诸侯国: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他们曾联合发动叛乱。此处用以喻指藩镇叛乱。三边:战国时期燕赵秦与匈奴接壤,后来便以燕赵秦所在地为三边,即幽州、并州、凉州。未到忧:不知道忧虑。
十三身袭富平侯:指张放十三岁就继承富平侯爵位。
不收金弹抛林外:用韩嫣事。
银床:井上的辘轳架,不一定用银作成。
彩树:华丽的灯柱。珠错落:环绕在华丽灯柱上的灯烛像明珠一样交相辉映。
玉雕锼(sōu搜):形容檀木枕刻镂精巧,像玉一样莹润精美。
当关:守门人。侵晨客:清早来访的客人。
莫愁:女子名,《旧唐书·音乐志》说她是洛阳石城人,善歌谣。
《富平少侯》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可以围绕着一首诗展开。诗中提到了一个名叫张放的年轻贵族,他被封为富平侯。然而,诗中所描绘的内容与张放的实际行为并不相符,这表明诗中的“富平少侯”可能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从诗的标题和首尾两联来看,诗中的“富平少侯”似乎并不像一般贵族少年,而可能具有一种特殊的隐喻意义。
这首诗可能是一位诗人通过虚构的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诗人可能选择了一个贵族少年作为主角,以突出他的特殊身份和社会地位。然而,诗中所描绘的情节和行为并不符合一个贵族少年的形象,这可能意味着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或反思。
诗中的“富平少侯”可能是诗人对社会阶层和权力结构的一种讽刺。通过虚构一个贵族少年的形象,诗人可能试图揭示贵族阶层的虚伪和虚荣。诗人可能认为,贵族少年们并不像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所暗示的那样高尚和优秀,而是虚假和自私的。
此外,诗中的“富平少侯”也可能具有一种象征意义。他可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价值观或思想,诗人通过他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个虚构的人物可能是诗人对于某种理念或信仰的具体化身,通过他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总之,这首诗中的“富平少侯”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他的存在和行为并不符合贵族少年的形象。这可能意味着诗人想要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或反思,或者是通过他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首诗可能具有一定的隐喻意义,需要读者通过细细品味来理解诗人的用意。
《富平少侯》创作背景详情»
《少侯》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少侯的描写,展现了他的无知与豪侈,以及他对国家忧患的漠视。
首联中,“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通过“七国”和“三边”暗示了藩镇割据和边患的存在,而“未到忧”则表明少侯对国家忧患的无知。接着,“十三”袭位的描述,突显了他年少无知与身居尊位的矛盾。这种着意作势的写法,与诗人要突出的意旨密切相关。
颔联中,“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描写了少侯的豪侈游乐。通过引用韩嫣的故事,表达了他只求玩得尽兴,对贵重的金弹不屑一顾。而对放在井上的辘轳架(即“银床”)却有几分爱惜,从而展现了他的无知。这种描写既传神又幽默,讽刺了少侯的憨态。
颈联中,“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续写了少侯室内陈设的华侈。通过描写华丽的灯柱和精美的檀枕,展示了他的奢侈生活。这一联纯用客观描写,没有明显的讽刺之意,但与前文的讽刺揶揄相呼应。
尾联中,“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描述了少侯沉湎女色,对国家事务漠不关心。守门人不通报清晨到来的客人,因为少侯新得了一位名叫莫愁的佳人。通过借用“莫愁”与“未到忧”相对应,讽刺了少侯对国家忧患的无视。诗人通过这种间接的表达方式,尖刻冷峭地展示了他的思想感情倾向。
整首诗通过对少侯的描写,巧妙地展示了他的无知与豪侈,以及对国家忧患的漠视。诗人通过精细的描写和讽刺,将少侯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深思的启示。
《富平少侯》鉴赏详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郑州荥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他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被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然而,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因此有人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他的诗歌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由于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他的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李商隐去世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