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桃》原文赏析

  • cháo
    táo
  • [
    táng
    dài
    ]
    shāng
    yǐn
  • lài
    yāo
    táo
    miàn
    píng
    míng
    lòu
    jǐng
    dōng
  • chūn
    fēng
    weí
    kaī
    liǎo
    què
    xiào
    chūn
    fēng

原文: 无赖夭桃面,平明露井东。
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


相关标签:写花桃花讽刺

译文及注释

译文:刁钻的桃花蕊欣欣向荣,黎明时盛开在露井以东。本依靠春风助才得怒放,回头来却打算嘲笑春风。

注释:无赖:刁钻蛮横。夭:形容草木茂盛。平明:天大亮的时候。露井:没有盖的井。为开了:“为”有帮助的意思,“开了”指开花的始终。却:回头。拟:打算。笑:嘲笑。 《嘲桃》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在李商隐为官时期,朝廷党争异常激烈,官场内部的斗争更是恶劣至极。朝廷分为牛派和李派两大势力,而一些投机分子则经常变换立场,时而捧牛嘲李,时而捧李嘲牛。这种投机行为让李商隐深感困扰,他对这些人极为厌恶,但又不敢直接表达出来。于是,他借用了“嘲桃”的手法,通过诗歌来嘲讽这些投机分子。

李商隐的这首诗以嘲讽的口吻揭露了那些投机分子的虚伪和无耻。他以桃花为象征,将这些人比作桃花,暗喻他们的虚假和不可靠。他用诗中的描述,将这些人描绘成一群花前月下的浪荡子,他们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美丽动人,但实际上却没有真正的内涵和价值。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断变换立场,毫无原则和道德可言。

通过这首诗,李商隐表达了自己对投机分子的厌恶和不屑。他通过嘲讽的手法,将这些人的虚伪和无耻暴露无遗。他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这些投机分子的警惕,让他们认清这些人的真面目,不再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李商隐所处的官场环境。在那个时期,政治斗争激烈,人心浮躁,投机分子层出不穷。李商隐深受其害,他对这些人的行为感到愤慨和无奈。因此,他选择了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以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警醒。

总之,李商隐的这首诗是在朝廷党争激烈、官场倾轧恶劣的背景下创作的。他通过嘲讽的手法,揭示了投机分子的虚伪和无耻,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厌恶和不屑。这首诗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批判,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思考和警示。 《嘲桃》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嘲桃》是一首讽刺诗,通过描写桃花在春风中得意扬扬的态度和忘恩负义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不满和警示。

诗中首先描绘了桃花的美丽和活泼的形象:“无赖夭桃面,平明露井东”。桃花在水井旁绽开花蕊,井水中倒映出桃枝的光彩,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写意画。桃花的美丽还在于它早开,领先于其他花卉,得风气之先。然而,正当桃花得意扬扬之际,它却忘记了是谁催开了它,甚至嘲笑起春风的无形无色。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令人不齿。

整首诗采用了讽谕的手法,表面上是嘲笑桃花,实际上是在嘲讽人类的卑劣行为。诗中通过揭示桃花的无能耐和以怨报德的行为,最终揭示了其卑劣无耻的本质。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深入见骨地揭示了人类的忘恩负义和自私自利的行为,给人们以警示。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桃花的描写和讽刺,作者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忘恩负义行为的不满和警示。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给人们以深思。希望人们能够以诗中的夭桃为戒,不忘恩义,不自炫美艳,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嘲桃》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照片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郑州荥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他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被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然而,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因此有人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他的诗歌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由于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他的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李商隐去世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猜您喜欢

春日寄怀

唐代 李商隐

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
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

无题(一云阳城)

唐代 李商隐

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
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阳城十万家。

咏史二首·其一

唐代 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