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晓别》原文赏析

  • bǎn
    qiáo
    xiǎo
    bié
  • [
    táng
    dài
    ]
    shāng
    yǐn
  • huí
    wàng
    gāo
    chéng
    luò
    xiǎo
    cháng
    tíng
    chuāng
    weī
  • shuǐ
    xiān
    shàng
    róng
    hóng
    leì
    duō

原文: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相关标签:写景离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回头望高高城楼,银河已经渐渐暗淡向西下落,长亭的窗下,渠水荡漾着层层轻波。
远别的游子像那水仙就要乘赤鲤飞升,芙蓉如面的美人一夜来流下的红泪谁知几多?

注释:板桥:指开封城西的板桥。
晓河:指银河。
微波:指银河之波,也指长亭下水渠之波。
鲤鱼:典故出自《列仙传》,一名赵国人琴高,会神仙术,曾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去。
芙蓉:形容女子容貌。
红泪:典故出自《拾遗记》,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王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板桥晓别》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汴州板桥店遇见诗人李郢的情景。在这个地方,李商隐与李郢可能还有李郢的情人一起聚会,度过了一段短暂而匆忙的时光。在欢宴之后,他们不得不分别,这让李商隐心生离愁别绪。于是,他在脑海中迸发出一首奇幻绚丽的离别诗,随即拿起笔墨,将这些感受写了下来。 《板桥晓别》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一样。水仙是神话中的仙女,她们可以乘坐鲤鱼穿越水面,象征着游子离去的远行之意。这句诗用了比喻手法,将离别的情景与神话故事相结合,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和浪漫色彩。



最后一句“青楼帘幕卷残霞”,青楼指的是妓院,帘幕卷起的残霞则是指夕阳的余晖。这句诗将离别的情景与妓院和夕阳的景色相结合,给人一种深情厚意的感觉。青楼帘幕卷起的残霞,象征着离别时的伤感和留恋,也暗示着离别后的思念和回忆。



整首诗以离别为主题,通过描写景色和运用比喻手法,将离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描绘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和青楼帘幕卷残霞等景物,将离别的情景与神话故事相结合,给人一种奇幻神秘的感觉。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受。

《板桥晓别》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照片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郑州荥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他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被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然而,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因此有人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他的诗歌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由于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他的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李商隐去世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猜您喜欢

嘲桃

唐代 李商隐

无赖夭桃面,平明露井东。
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

春日寄怀

唐代 李商隐

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
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

无题(一云阳城)

唐代 李商隐

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
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阳城十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