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舟中作》原文赏析

  • yàn
    lái
    zhōu
    zhōng
    zuò
  • [
    táng
    dài
    ]
  • nán
    weí
    dòng
    jīng
    chūn
    yàn
    xián
    liǎng
    xīn
  • jiù
    yuán
    cháng
    shí
    zhǔ
    jīn
    shè
    yuǎn
    kàn
    rén
  • lián
    chù
    chù
    cháo
    shì
    piāo
    piāo
    tuō
    shēn
  • zàn
    chuán
    qiáng
    hái
    chuān
    穿
    huā
    tiē
    shuǐ
    zhān
    jīn

原文: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相关标签:写鸟抒情孤独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漂泊到湖南作客,已经过了整整一个春天,燕子如今也是第二次在这里筑巢了。
以前你曾经在我故园中认识了我这位主人,如今在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像个陌生人。
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一个固定的居所,和我一样漂泊不定,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
暂时在桅杆上与我交谈,却还是要飞起离去,穿过花丛贴水飞去,我不禁泪水湿透了衣巾。

注释:湖南:指洞庭湖以南的地方,这里特指潭州。
动经春:不知不觉地经历了一个春天。
两度新:杜甫从大历四年(769年)春天来到潭州。到现在已经是第二个春天了,已经是第二次见到燕子筑巢了。
故园:指诗人在洛阳、长安的旧居。
社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这一天是人们祭神祈求丰收的日子。
远看人:指仍然认识自己,远远地望着自己。
巢居室:指燕子到处在人家的屋梁上筑巢。
托此身:指诗人自己四处漂泊寻找安身之地。
樯:船的桅杆。
沾巾:指诗人看到燕子如此多情而感动落泪。 《燕子来舟中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是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在长沙所作的一首七律诗。在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开始了他在江湘之间的漂泊生活,这一漂泊持续了一年。然而,他的投奔计划失败了,只好以船为住所,寄身水上。直到大历五年春,他仍然漂泊在潭州(今长沙)附近的湘江上。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写下了这首七律《燕子来舟中作》。 《燕子来舟中作》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展现了诗人对燕子的深情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诗人在漂泊他乡,远离故园,燕子成为他唯一的知己和寄托。燕子的出现让诗人感到亲切和温暖,同时也让他想起了故乡和旧友。诗人通过对燕子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也展现了对故乡和旧友的思念和留恋之情。整首诗以燕子为线索,通过对燕子的描写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燕子来舟中作》鉴赏详情»

唐代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

猜您喜欢

阮郎归·柳阴庭院占风光

宋代 曾觌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水忙。
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

宋代 陈达叟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叵而薄情夫。一行书也无。
泣归香阁恨。和泪掩红粉。待雁却回时。也无书寄伊。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十三

唐代 陈子昂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