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水边沙地树少人稀,
By the water's edge on the sandy land there are few people and sparse trees.
满腹离愁又被晚钟勾起。
My heart is filled with the sorrow of separation which is stirred up by the evening bell.
野泉侵路不知路在哪,
The wild spring encroaches on the road but I don't know where the road leads.
不遇山僧谁解我心疑。
I haven't encountered a mountain monk who can solve my doubts.
注释:
从叔象:韦象先是韦希仲的儿子,是韦应物的上一辈。诗题中漏掉了“先”字(参考傅璇琮先生的考证)。
《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描述了一个孤寂的境界,其中包含了离别的惆怅和对未来的忧虑。在这个境界中,主人公感到迷失和困惑,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然而,他将希望寄托在山僧身上,因为山僧既熟悉世间的路,也熟悉出世的路。他相信山僧能够给予他指引和启示。
这首诗以日暮送别于沙际路的特定时间、地点和事件为背景,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愁思和烦恼。尽管这个境界并非禅境,但烦恼即菩提,烦恼消失之处即是智慧的诞生。在迷途中,主人公选择依靠山僧,这将成为他觉悟的契机。
这篇鉴赏文章通过描绘孤寂的境界和主人公的内心状况,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困惑和迷失的思考。同时,通过山僧的角色,表达了对智慧和解脱的渴望。整篇文章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将主题和情感传达给读者,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人生选择的思考。
《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鉴赏详情»
韦应物(737~792)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出生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是汉族。他的诗集有10卷本的《韦江州集》、两卷本的《韦苏州诗集》以及10卷本的《韦苏州集》。除了诗歌之外,他的散文作品只有一篇流传至今。
韦应物因曾担任苏州刺史而被世人称为“韦苏州”。他的诗风以恬淡高远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他的诗作常常展现出深邃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
韦应物的诗作多以山水、花鸟、田园等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宏伟。他的诗作也常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倡导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尽管韦应物的散文作品只有一篇流传下来,但这篇散文《与高适旧集》却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这篇散文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友情和离别的思考,表达了对过去友人的怀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韦应物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目前无法得知,但他的诗作和散文作品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赏,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