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凄凄切切的秋风已经吹起,天气变得凉爽,远行的人们还没有回来,不禁让人担心,增加了离别的伤感。现在塞外应该是草木凋零,到处都是枯黄的景象,而飞往江南的北雁还没有到达。
嫩脸已经变得衰老,像芙蓉花一样凋谢,新眉也失去了往日的颜色,像杨柳叶子一样。她看到秋天里花草凋零的景象,想起了远方的人,心中充满了悲伤,但是那柔肠寸断的离愁别情,又有谁能理解呢?
注释:
1. 玉胡蝶:原为唐曲,后用为词牌名。有小令和长调两种形式。此词最早见于《花间集》。
2. 行客:指出行、客居的人。古人常因求学、经商或赴职而离开故土,客居他乡。
3. 塞外:边塞之外,泛指中国北边地区。唐时的北方边界大致在今外长城一带,地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因地势与纬度均高于中原,故无霜期很短,冬季漫长,中原地区尚在粮丰果熟的中秋,塞外已是漫天飘雪的严冬。此句意谓因塞外秋季早至,故草木先于中原地区枯败。
4. 雁:此处暗喻行客的书信,一语双关。
5. 芙蓉:荷花的别称。凋,一作“雕”。脸,一作“叶”。
6. 杨柳:指柳树的叶子。
7. 摇落:凋残,零落。
8. 肠断: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译文及注释详情»
晚唐时期,中国社会陷入了一片战乱之中。战火纷飞,人民生活艰难。在这个动荡的时期,许多妇女被迫与丈夫分离,他们的丈夫被征召到塞外作战。这种相思之情成为了当时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这篇词的作者是一位思妇,她被困在闺中,无法与丈夫相聚。她深深地思念着她的丈夫,对他的安危和归来充满了担忧和期待。她用文字抒发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相思之情,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和对战乱时期的无奈和痛苦。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尚未得到确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它是在晚唐时期创作的。在这个时期,战乱不断,人们的生活被战争所打乱,许多家庭被迫分离。这首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当时妇女们的心声和他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以其深情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许多读者。它描绘了思妇内心的痛苦和无助,同时也表达了她们对丈夫的深深的爱和牵挂。这种对家庭和爱情的追求和珍视,使得这首词成为了晚唐时期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之,这首词是晚唐时期战乱背景下的一首思妇抒发对塞外征夫相思之情的作品。它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情的笔触打动了许多读者,成为了晚唐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
《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创作背景详情»
返的情况并不罕见,这也是词人通过“雁到迟”一句,巧妙地表达了思妇焦急等待的心情。
接下来的两句“青门柳映斜,行人归未归”则通过描绘景物来进一步烘托出思妇的离愁。青门柳是指长在城门旁的柳树,斜映的光影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行人归未归,再次强调了思妇对远方行人的期盼和焦虑。整个上阕通过描绘秋景和思妇的内心活动,将离别的悲伤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下阕则以思妇对行人的思念之情为主线展开。首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写出思妇孤独登高,凝望远方,希望能够看到行人的归来。高楼象征着思妇的孤寂和无助,天涯路则暗示着行人的远方归程。接下来的两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则表达了思妇对行人的深深的爱恋和牺牲。衣带渐宽是指思妇因为长时间的等待而瘦弱消瘦,但她并不后悔,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爱人。这两句词语简练,却表达了思妇深深的情感。
最后两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是整首词的高潮和结尾。众里寻他千百度,表达了思妇对行人的不断寻找和等待,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味着行人已经回来了,只是在思妇不经意的时候。这样的结尾给人一种意外和惊喜,也表达了思妇对行人的深深的思念和等待。
整首词通过描绘秋景和思妇的内心活动,将离别的悲伤和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词人运用了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的手法,使词中的每个字句都充满了深情和哀婉,给人一种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赏析详情»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