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脸上映出朝霞的点点金光,春色在眉间翠钿处徜徉。斜倚在凤凰枕畔,凝视锦被上的鸳鸯。帘外晓莺唱着幽婉的歌,似知我思君的一片情肠。
注释: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南柯子“”风蝶令“。《金奁集》入“仙吕宫”。以温庭筠词为正体,单调二十三字,五句三平韵。
金霞:指帐中的妆饰物灿烂生辉,光彩照人。一说指两颊妆色匀称,有光泽,若彩霞状。又说指额头之饰物,即额黄。细:清淡。古代女妆有浓淡二种。
翠钿(diàn):唐宋女子的一种面饰,用绿色花钿粘在眉心,或制成小圆形贴在嘴边酒窝的地方。钿,即花钿,用极薄的金属、彩纸等剪成各种小花、小鸟、小鸭等形状的饰物。
欹(qī)枕:斜靠在枕头上。欹,一作“倚”。鸳衾(qīn):绣有鸳鸯鸟图形的彩色锦被。
帘:一作“俨”。百啭(zhuàn):形容声音宛转动听。啭,一作“转”。
《南歌子·脸上金霞细》译文及注释详情»
温庭筠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作以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为主题,深受当时女性读者的喜爱。《草堂诗余别集》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南歌子》系列诗歌被题为“闺怨”,可见这些诗作是温庭筠为闺中女子代言的作品之一。
这些诗作的具体创作时间尚未得到确证,但可以推测温庭筠在唐代中期创作了这些作品。当时,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男性的束缚和限制。闺中女子的生活多以家庭为中心,缺乏自由和独立的空间。因此,温庭筠通过这些诗作,表达了女性内心的苦闷和无奈,抒发了她们对于束缚和限制的不满和愤懑。
这些诗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的情感世界,表达了她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和失落。诗中的女子常常被困在闺房之中,思念远方的爱人,感叹自己的命运。她们渴望自由和独立,渴望能够追随自己的心意,而不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束缚。
温庭筠的这些诗作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成为了许多女性的心灵寄托。她通过这些作品,为闺中女子发声,呼吁社会对于女性的关注和尊重。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温庭筠的才华,也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处境和心理状态。
至今,《南歌子》系列诗歌仍然被广泛传诵和赞美,成为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珍贵遗产。这些诗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于女性权益的呼吁和探索,为后世的女性作家树立了榜样。温庭筠通过她的诗作,为闺中女子发声,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尊重和平等的权利。
《南歌子·脸上金霞细》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的分析和解读。词的主题是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词人通过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将这种相思之情写得非常含蓄,极尽深婉缠绵之风格。
词的开头两句写女主人公卧于金帐中的神情,通过对面部的刻画表现出来,看似平淡闲适。接着,“倚枕”一句笔锋暗转,写女主人公倚枕独眠,烘染感情,透出她的孤寂与思恋。紧接着的“隔帘”两句,写女主人公闻到莺声而惜春,闻到莺声而思念情人,再次拉大反差,加重女主人公的悲哀。此时已是暮春,黄莺百啭,引起了女主人公的惜春怀春之情,更感念情人的深情厚意。最后的“感君心”三字,将相思之情点明。从“覆鸳衾”到“莺百啭”,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恐此期间,相思正苦。
整首词中,前两句抒情不露痕迹,次两句若隐若现,末句直吐衷肠。除了运用象征、触景生情的手法来表达深婉的相思之情外,词中还有直接剖白“感君”的心曲,但此“感君”之心依旧隐约,不可捉摸,达到一种欲露不露、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无限联想的空间。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将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深婉缠绵的感觉。同时,词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也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南歌子·脸上金霞细》赏析详情»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