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枝·馆娃宫外邺城西》原文赏析

  • yáng
    liǔ
    zhī
    ·
    guǎn
    gōng
    wài
    chéng
    西
  • [
    táng
    dài
    ]
    wēn
    tíng
    yún
  • guǎn
    gōng
    wài
    chéng
    西
    yuǎn
    yìng
    zhēng
    fān
    jìn
  • wáng
    sūn
    guī
    qiè
    guān
    fāng
    cǎo
    绿

原文: 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
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芳草绿萋萋。


相关标签:女子抒情杨柳枝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馆娃宫外,邺城的西面,到处都是垂柳依依。远处柳影映照着征帆,近处柳丝轻轻拂过长堤。垂柳依依,牵引着远游者思归之心非常强烈。这种思归之心,并不是因为春草茂盛所引起。

注释:
⑴杨柳枝:唐代教坊曲名,后来用作词牌名,也叫做“杨柳”“柳枝”。是一种七言绝句的体裁,四句三平韵。
⑵馆娃宫:春秋时期吴国的宫殿名。根据《越绝书》的记载,吴王在研石山上建立了馆娃宫。传说西施来到吴国后,吴王夫差为她建造了这座宫殿。左思在《吴都赋》中写道:“幸乎馆娃之宫。”这座宫殿的遗址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吴县西南的灵岩山上。《吴郡志》中记载:研石山又叫灵岩山,山上有吴馆娃宫、琴台等建筑。邺城是三国时期曹操作为魏王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曹操曾在此处修建过铜雀台。
⑶远映征帆:指馆娃宫外的柳树,宫南边就是太湖,所以有这样的描述。近拂堤:指铜雀台附近的柳树。堤指的是魏王堤。
⑷“系得”句:描述柳丝牵引着贵族子弟们强烈的归心。意思是看到柳树就会引起对家乡的思念。系:连接,拴住。王孙:贵族的后代,泛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刘安在《招隐士》中写道:“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杜甫在《哀王孙》中写道:“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古代也用来表示对年轻人的尊称。在这里代指游子。意思是《温飞卿诗集笺注》中的“思”。
⑸“不关”句:意思是看到芳草也会引起思归之情,现在看到柳枝同样也会产生思归之情,与芳草无关。不关:不相关。也有一种说法是“不同”。芳草:也有一种说法是“春草”。 《杨柳枝·馆娃宫外邺城西》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杨柳枝》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词,描写了京城长安的杨柳景色。在春天微风吹拂的时候,长长的杨柳枝像十三女儿的舞腰一样妩媚动人。这首词成为了唐代诗人们喜欢吟咏的题材之一。

在唐代的长安城,杨柳是一种常见的树木。每当春天来临,微风吹拂,杨柳的枝条随风摇曳,给人一种轻盈婉约的感觉。温庭筠在《杨柳枝》中用“十三女儿的舞腰”来形容杨柳枝的婀娜多姿,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温庭筠是唐代著名的女词人,她以其细腻的感情和婉约的文风而闻名。她的词作多以女性的情感和美丽的自然景色为题材,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杨柳枝》是她创作的八首《杨柳枝》之一,通过对杨柳的描写,温庭筠展现了她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这首词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杨柳枝的婀娜多姿和春天的美丽。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温庭筠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词也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后人广为传诵和吟咏。

总之,《杨柳枝》是温庭筠创作的一首描写京城长安杨柳景色的词作。通过对杨柳枝的细腻描写,温庭筠展现了她对春天和美的追求,使这首词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杨柳枝·馆娃宫外邺城西》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杨柳枝》进行解读。词中通过描写思妇望着柳条而产生的思绪,展现了柳树的美丽和与美人的联想。首句中提到的“馆娃宫外”和“邺城西”是与美女有关的地方,通过这两个地名的引用,使人们不仅想见柳树,更想见住在那里的美人。树与人相互映衬,柳树的娇美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并暗含思妇以美人自比的意味。思妇越觉得自己美丽,对春天的思念也愈发强烈,于是她举目眺望,所见只是远近垂柳,拂堤映帆。次句中,通过描写江岸的柳树沐浴春风,飘拂多姿,思妇由征帆而想起远去的征人。整个句子构成了一幅广阔渺远的离别图,营造出一种别情依依的气氛。

接下来的两句“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芳草绿萋萋”是思妇由柳条而产生的奇异想象。虽然柳条不是芳草,但它同样碧绿,而且还有袅袅长丝,足以牵住远游的人儿,使他对归乡的思念更加强烈。这种意境很新颖,但也很合理,因为柳枝的柔软和长丝可以用来系住游子的心意。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通过折柳相赠来加强对方对自己的思念。作者通过这种习俗和柳枝形态在人心理上所唤起的感受,让人觉得柳枝似乎真有此神通,能够牵住游子的归心。最后一句“王孙游兮归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巧妙地借用芳草没有能耐来衬托出柳枝的神通之广大。

整首词不仅扣住了《杨柳枝》这个词调咏杨柳的主题,而且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联想,将柳树与思妇的情感联系起来,使词中的杨柳成为了系住游子归意的女子的化身。词中处处透露着伊人的倩影,但却只写了柳树,通过写柳树来传达出伊人的神韵,这是这首词写得很成功的地方。 《杨柳枝·馆娃宫外邺城西》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照片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

猜您喜欢

杨柳枝

唐代 刘禹锡

炀帝行宫汴水滨,
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
飞入宫墙不见人。

杂曲歌辞。杨柳枝

唐代 施肩吾

伤见路傍杨柳春,一枝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杂曲歌辞。杨柳枝

唐代 齐己

凤楼高映绿阴阴,凝碧多含雨露深。
莫谓一枝柔软力,几曾牵破别离心。
馆娃宫畔响廊前,依托吴王养翠烟。
剑去国亡台榭毁,却随红树噪秋蝉。
浓低似中陶潜酒,软极如伤宋玉风。
多谢将军绕营种,翠中闲卓战旗红。
高僧爱惜遮江寺,游子伤残露野桥。
争似著行垂上苑,碧桃红杏对摇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