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儿媚·林下闺房世罕俦》原文赏析

  • yǎn
    ér
    meì
    ·
    lín
    xià
    guī
    fáng
    shì
    hǎn
    chóu
  • [
    qīng
    dài
    ]
    lán
    xìng
  • lín
    xià
    guī
    fáng
    shì
    hǎn
    chóu
    xié
    yǐn
    fēng
    liú
    jīn
    lái
    rěn
    jiàn
    huá
    biǎo
    rén
    yuǎn
    luó
  • zhōng
    nián
    dìng
    jìn
    nài
    céng
    yóu
    huàn
    huā
    weī
    cǎi
    líng
    xié
    hái
    liú

原文: 林下闺房世罕俦,偕隐足风流。今来忍见,鹤孤华表,人远罗浮。
中年定不禁哀乐,其奈忆曾游。浣花微雨,采菱斜日,欲去还留。


相关标签:友人向往隐居眼儿媚

译文及注释

译文:你们夫妻二人一同隐居山林,知足保和,风流自适。现在看见你居住在这装饰华美清丽的房子里,远离尘世的浮躁虚名,着实是艳羡不已。

人到中年,心逐渐脆弱,禁不起太多悲哀,尤其是今天旧地重游,想起当初和她到此游玩的种快乐来。细雨润湿花枝,夕阳下有人采摘菱角,我不忍独自面对这美好的景色,想要离去,却又恋恋不舍。

注释:
眼儿媚:词牌名,又名《秋波媚》。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林下”二句:林下,本指山林田野隐居之处,但这里则含有“林下风气”之意。《世说新语·贤媛》:“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罕俦(chóu):无可匹敌。
偕隐:一同隐居,诗词中多指夫妻同归故里。此二句谓夫妻二人一同隐居山林,知足保和,风流自适。
忍见:看见。忍,通“认”,认识。
鹤孤:像仙鹤一样孤傲。因鹤高飞于云天,故古人谓其清高孤傲;华表:古代宫殿或陵墓前立的石柱。这里指房屋外部的华美的装饰。
罗浮:罗浮山,在广东省东江北岸。晋葛洪曾在此修道,又传说隋赵师雄在此山蒙遇女郎。与之语,则芳香袭人,语言清丽,遂相饮竟醉,及觉,乃在大梅树下。后多以此典咏梅。这里则是借指往日荣华之事。
“中年”句: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这里指人到中年,心逐渐脆弱,禁不起太多悲哀。
其奈:怎奈,无奈。
浣(huàn)花:本指浣花溪。在四川省成都市西郊,为锦江支流,一名濯锦江,又名百花潭。杜甫曾居此,但此处恐指“浣衣”之事。 《眼儿媚·林下闺房世罕俦》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作者在创作这首词时的情境和心情。据介绍,作者创作此词时,卢氏已经去世多年,具体的年份已经无法考证。然而,作者心中仍然充满了对卢氏的思念和感慨,因此他选择重游山野,并在此时创作了这首词。

这段背景揭示了作者对逝去的卢氏的深深怀念之情。尽管卢氏已经离世多年,但作者的心中仍然充满了对她的思念和感慨。这种思念和感慨促使作者决定重游山野,重新体验与卢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作者的心情万千,他将这些感受化为文字,创作了这首词。

这篇创作背景给读者展示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和灵感来源。作者的思念和感慨成为了他创作的动力,使他能够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这首词充满了真挚和感人的力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卢氏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总之,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作者在创作这首词时的情境和心情。通过重游山野,作者表达了对逝去的卢氏的思念和感慨。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这首词充满了真挚和感人的力量,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卢氏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眼儿媚·林下闺房世罕俦》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纳兰对友人的生活情趣和风度的赞美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进行了描述。

在上片中,纳兰赞美友人夫妻二人一同隐居山林,过着知足保和、风流自适的生活。他用“林下闺房世罕俦”来形容友人的生活情趣和风度,表达了对友人隐居仙境的艳羡和敬佩之情。他描述了友人住在华美的房子里,远离尘世的浮躁虚名,享受安宁闲适的生活。纳兰仿佛能从友人身上感受到远罗浮的田园风光,对友人的生活情趣和风度赞美之词发自肺腑。

在下片中,纳兰表达了自己对友人隐居生活的向往。他表示到了中年的时候,他肯定会因为曾经来到过这么美丽的地方而感到悲伤。同时,他也会感到幸福和快乐,因为在这里有过美好的回忆。他描绘了浣花微雨、采菱斜日等生动的自然景致,表达了对田园安详的美好乐土的向往。最后,他发出感叹:“欲去还留”,表达了对友人隐居生活的嫉妒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整篇赏析多处使用典故,但表达清晰明了。纳兰既赞美了友人的豁达之心,又坦言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对退隐凡尘、追求理想生活的渴望。 《眼儿媚·林下闺房世罕俦》赏析详情»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照片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您喜欢

霜天晓角·旅兴

宋代 辛弃疾

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
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

唐代 李白

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
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
卜地初晦迹,兴言且成文。
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
遥通汝海月,不隔嵩丘云。
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
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
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濆。

金门答苏秀才

唐代 李白

君还石门日,朱火始改木。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折芳愧遥忆,永路当日勖。
远见故人心,平生以此足。
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
献书入金阙,酌醴奉琼筵。
屡忝白云唱,恭闻黄竹篇。
恩光照拙薄,云汉希腾迁。
铭鼎倘云遂,扁舟方渺然。
我留在金门,君去卧丹壑。
未果三山期,遥欣一丘乐。
玄珠寄象罔,赤水非寥廓。
愿狎东海鸥,共营西山药。
栖岩君寂灭,处世余龙蠖。
良辰不同赏,永日应闲居。
鸟吟檐间树,花落窗下书。
缘溪见绿筱,隔岫窥红蕖。
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
月出石镜间,松鸣风琴里。
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
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