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临水:靠近水边。
长啸:长声的呼喊。
忽思:突然想起。
十年初:十年前的开始。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三登:三次登第,指参加科举考试三次。
甲乙第:科举考试录取时所评定的等第,第一等为甲第,次等为乙等。
承明庐:原为汉代承明殿旁屋,侍官值宿所居之屋为庐,后因以入承明庐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典故。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浮生:即人生。
外事:指世事。
盈虚:意即圆满与空虚。
今来伴江叟(sǒu),沙头坐钓鱼。
伴江叟:陪伴在江边的老人。
沙头:河边的沙滩。
坐钓鱼:坐着钓鱼。
《垂钓》译文及注释详情»
1. “临水”之“水”和“江叟”之“江”均指浔阳江,即长江在九江市的一段。【注释:临水指靠近水边,江叟指老人,这里指的是长江在九江市的一段,作者通过使用这两个词来描述九江市靠近长江的位置。】
2. 甲乙第:指科举考试录取时所评定的等第,第一等为甲第,次等为乙等,应考中式称为“登第”。【注释:甲乙第是科举考试中的等级评定,甲第是最高等级,乙第是次等级,考生称为“登第”表示通过考试。】
3. 承明庐:原为汉代承明殿旁屋,侍官值宿所居之屋为庐,后因以入承明庐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典故。【注释:承明庐是汉代承明殿旁边的一座屋子,供侍官值宿居住,后来成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象征。】
4. “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意即圆满与空虚。【注释:浮生指人生,外事指世间的事情,盈虚表示圆满与空虚的对立。作者通过使用这些词来表达人生的变幻无常和世事的无常性。】
《垂钓》注释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白居易的《临江仙·滕王阁序》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首先,文章提到了诗中起句“临水一长啸”所采用的情感迸发式的写法,将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形象,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
接着,文章回顾了诗中对人生旅途变化的概述,包括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等,这些都在一声长啸之中得以体现。
文章还提到了诗中江州之贬对诗人心灵所造成的阴影,即使在临水垂钓时也无法摆脱。诗中的“忽思”一语正是对这种心理状态的真切表现。
接下来的颔联“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是对前期一帆风顺、春风得意情景的追溯,也是对贬谪所受精神创伤的反衬。
然而,好景不长,逝者如流,诗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后两联表现了诗人身遭贬谪、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的重新审视,以及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自慰。
最后,文章指出白居易头脑中的儒家入世思想逐渐让位于释、道出世思想。全诗以“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作结,轻快潇洒中隐含着深沉的苦闷,自我排遣中透露也几分达观。
总的来说,这篇赏析对白居易的《临江仙·滕王阁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变化。
《垂钓》赏析详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