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它不需要被制作成用来吹奏的笙箫,也不需要被截断制作成钓鱼竿。只需要等到冬天,当千花百草凋零之后,在纷飞的大雪中去欣赏那点点葱翠。
注释:凤管:即笙箫。
《题李次云窗竹》译文及注释详情»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在历代文人墨客的心目中,一直被视为某种精神品格的象征。苏东坡曾经在他的诗中写道:“宁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诗表达了竹子在文人心中的高尚地位。竹子的品格被赞赏,同时也衬托出了诗人自己高洁的情怀。
竹子的高尚品质体现在它的生长环境和生命力上。竹子生长在高山、峭壁和深谷之间,它们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不畏艰难险阻。这种坚韧的品质让人们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道路,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竹子的高洁品质还体现在它的形态和姿态上。竹子修长挺拔,笔直而不偏斜,它们的姿态优雅而端庄。这种高洁的形态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自律,也让人们向往自己内心的高尚品质。
竹子的高尚品质还体现在它的用途和功能上。竹子是一种多功能的植物,可以用来建造房屋、制作家具、制作乐器等等。它的用途广泛而实用,这种实用性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务实和实际的品质。
总之,竹子作为一种植物,在历代文人墨客的心目中,一直被视为某种精神品格的象征。它的高尚品质体现在它的生长环境和生命力、形态和姿态以及用途和功能上。竹子的高尚品质不仅仅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激励着人们追求自己内心的高尚和卓越。
《题李次云窗竹》创作背景详情»
《题李次云窗竹》是一首咏竹诗,通过对竹子的赞誉,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的追求。
诗的前两句平淡无奇,只是交代了竹子的用途,但作者强调的是“不用”、“不须”,并在结尾两句点明了原因。作者不需要把竹子制成笛子,也不需要用它作为钓鱼竿,他希望竹子能在千花百草凋零之后,在大雪纷飞之时,屹立在雪中,展现凌雪傲霜的情调。
前两句写的是竹子的功利实用性,而末句则是竹子的精神“实用性”。作者看重的是竹子品格对人的影响,他故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作者表达了对竹子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的喜爱和赞誉。
竹子的生存环境总是静谧幽雅,它能够弥补人的心理缺陷,带给人远离凡尘的愉悦和超脱感。在竹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通过这首诗,作者借竹言志,表达了对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的追求。同时,他也展示了竹子的功利实用性和精神实用性,以及竹子给人带来的心理愉悦和超脱感。这首诗通过巧妙的对比和寓意,赋予了竹子更深层次的意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竹子所象征的美好品格。
《题李次云窗竹》赏析详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