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每划一下桨时就发出轧轧的轻响,船下小溪水波荡漾。吴苑东边那荒芜的绿野上,烟雾漫地而起。
水流清澈见底,美丽的莲花和娇媚的人脸两两相对,水平如镜,清清水里映出了那因愁而红的脸。
在那岸边的大堤上骑着白马手持金鞭的少年啊,太阳即将西下已近黄昏,西江可是风浪很大的呀。
看那片荷叶上沾着一滴露珠,就好似骊珠一样,虽然这露珠不是真圆,但它也在那里摇摆晃荡着。
注释:莲浦:种有莲花的水口。
鸣桡(ráo):谓开船。唐杜甫《奉送崔都水翁下峡》诗:“无数涪江筏,鸣桡总发时。”仇兆鳌注:“桡,短棹也。”
轧(yà)轧:象声词。溶溶:水流盛大貌。
废绿:荒芜的绿野。平烟:谓漫地而起的烟雾。吴苑:即长洲苑,吴王之苑。
两相向:指女子和水中莲花两相对。
镜:指清澈的水面。
金鞭:一作“金鞍”。
西江:唐人多称长江中下游为西江。此指南京市西的一段长江。
骊(lí)珠:宝珠。传说出自骊龙颔下,故名。《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
摇荡:摇摆晃荡。
《莲浦谣》译文及注释详情»
温庭筠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创作了一首名为《乐府诗集》的新乐府诗。然而,在这个诗集中,除了他自己的这首诗之外,没有第二首与他的主题相同的诗歌。因此可以推测,这首诗是他独创的作品。根据研究,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可能与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的《吴苑行》相近。从诗的意境来看,它与另一首名为《采莲曲》的诗有相似之处。这首诗可能是温庭筠在创作《采莲曲》后受到启发而创作的。 《莲浦谣》创作背景详情»
时在想起了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故事。这种通过景物引发思考的手法,使得诗中的情感更加深刻。
接下来的两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则是诗人通过采莲女的视角,表达了对吴王夫差的感叹和思念。烟销日出不见人,暗示了吴王夫差的消失和衰落,而“欸乃一声山水绿”则是对吴王夫差的叹息和怀念。这两句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却表达了深刻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吴王夫差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则是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诗人通过采莲女的视角,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和对兴亡的感慨。千古兴亡多少事,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而“不尽长江滚滚流”则是对历史长河的感慨。这两句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却表达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历史的思索和对兴亡的感慨。
总的来说,《莲浦谣》通过采莲女的视角,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诗中通过景物引发思考,通过对吴王夫差和历史的思念和感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这首诗虽只有八句,却写出了多层意思,沉郁含蓄,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莲浦谣》赏析详情»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