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登上高楼,只见山峦纵横,空旷的原野被轻薄的烟雾笼罩着,烟雾中透着落日最后的余辉,乌鸦离巢,鸦声渐消,远处传来军营中的号角声。
熏香烧尽,美酒喝完,这景象让人内心感到悲苦凄切。阵阵秋风吹落一片片梧桐枯叶,梧桐叶落,又是一片凄凉的秋景,让人总是充满孤独和冷落之感。
注释:
忆秦娥:词牌名,此调始见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共四十六字,上下片各三仄韵,一叠韵,用韵以入声部为宜。
乱山:乱指无序的意思。平野:空旷的原野。烟光薄:烟雾淡而薄。
栖鸦:指在树上栖息筑巢的乌鸦。苏轼《祈雪雾猪泉,出城马上作,赠舒尧文》诗:“朝随白云去,暮与栖鸦归”。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词:“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闻:杨金本《草堂诗余》作“残”,《花草粹编》作“吹”。角:画角,形状像竹筒,用竹木或皮革制成,外面彩绘,发出哀厉高亢的声音,古时军中常用来警示昏晓。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和湘东王折柳》诗:“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断香残酒:指熏香烧尽了,杯中的酒喝完了。情怀:《花草粹编》作“襟怀”。
西风:《全芳备祖》原缺此二字,据《花草粹编》编补。即秋风,《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中的“西风”同义,都指金兵在秋天发动南扰、东进之攻势,而作为“亡人”象征的“梧桐落”,正是在“西风催”遏的背景下。催衬:通“催趁”,宋时日常用语,意为催赶、催促。岳飞《池州翠微亭》诗:“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卷十一徐安国《红梅未开以汤催趁》诗:“频将温水泛花枝,催得红梅片片飞。”以温水浇梅,催花未开,称为“催趁”;也可理解为西风催促梧桐落叶。
《忆秦娥·咏桐》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关于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和意义的争议。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在作者南渡之前创作的,也有人认为是在南渡之后创作的。关于这首词的意义,有人认为是作者悼念已故的丈夫的词,也有人认为是表达作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的词。然而,关于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和意义的争议已经无法确定,无法进行确切的考证。 《忆秦娥·咏桐》创作背景详情»
路”,现在却只剩下了“断香残酒”,一切都已经破碎残缺。这种对过去幸福生活的怀念,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抑郁孤寂。
接下来的几句,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两句写的是作者对秦淮河的回忆。烟笼寒水,月笼沙,给人一种幽静、凄凉的感觉。夜泊秦淮,近酒家,又给人一种温馨、热闹的感觉。这种对矛盾景色的描写,反映了词人内心的矛盾和纷乱。她既怀念过去的幸福生活,又感叹现实的冷酷无情。
最后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作者对商女的描写。商女是指古代的妓女,她们在逆境中仍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继续歌唱跳舞,给人以希望和慰藉。而词人自己却沉浸在悲伤和孤寂之中,无法摆脱。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词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整首词以景写情,情景交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逝去亲人和幸福生活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词人的艺术才华在这首词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使人感受到了她的忧伤和孤独。
《登高阁》是一首描写孤寂之感的词。词中通过描绘女主人登上高阁眺望的景象,以及室内的环境和女主人的情感来表达主题。词的开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世界,群山和原野被薄雾笼罩,给人一种凄暗的感觉。女主人眺望之际,看到乌鸦归飞,黄昏画角的哀鸣回荡在群山和原野中,给人一种黯然神伤的感觉。作者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使画面产生了动感。接着,词转到室内的环境,熏炉里的香料已经烧尽,酒杯里的酒也差不多喝完,但女主人的愁绪依然未减。秋风阵阵袭来,梧桐树的叶子随之飘落,给人一种悲惨的气氛。下片写女主人无法排遣的浓愁和孤寂,结尾用两个“梧桐落”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衬托了女主人悲怆的心境。词的结句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通过梧桐叶落来表达女主人的心情,以小见大,表现了词中的主题。整首词通过描写景物和情感的交融,表达了孤寂和凄凉的感觉。 《忆秦娥·咏桐》鉴赏详情»
下片,“寂寞”二字,写出了女主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助。她独自一人在高阁中,没有人陪伴,没有人倾诉。她的心情如同高阁中的寂寞一样,无法言喻。这种寂寞感通过“寂寞”二字的重复,更加强烈地表达出来。
“寂寞”之后,又出现了一个“烟光薄”,这次是用来形容夜晚的景色。夜幕降临,群山和原野被一层薄雾笼罩,显得更加凄凉。作者通过这个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词中的忧伤氛围。
最后一句“烟光薄,寂寞”是全词的总结,也是情感的高潮。通过“烟光薄”和“寂寞”这两个形象的重复,作者将女主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相结合,表达出了她深深的孤独和无助。
整首词以景写情,通过描绘高阁中的景色和女主人的心情,展现出了作者南渡后的怀人之情。作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如“顶针”和重复,使词中的意境更加深刻。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受。
融,但上片更注重描绘景物,通过景物的衰凉和悲凉来表达作者的忧伤情绪;而下片则更注重表达作者的思考和感慨。
在下片中,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自己的思考,展现了对人生的思索和对命运的感慨。作者看到了群山和原野的广阔,看到了烟光的薄弱,看到了归巢的昏鸦,这些景物都让作者感到无比的凄凉和孤寂。而在这样的景象中,作者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命运的无常。他感叹人生如梦如幻,如浮云般飘忽不定,如同那烟光薄弱的一瞬间,转瞬即逝。他感叹命运的无情和无常,无论是国家的兴衰还是个人的得失,都是命运的安排,人们无法左右。作者的思考和感慨,使整个词篇增添了一种深沉和哲理的气息。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忧伤和对命运的感慨。尽管我们无法确定作者具体的情境和心境,但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却足以打动人心。同时,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技巧,将情感与景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词篇更加生动和有力。这首词展示了诗词家的惯用手法,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情感的深度。
《忆秦娥·咏桐》赏析一详情»
李清照,生于1084年3月13日,死于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是汉族,出生于山东省济南章丘。她是宋代(南北宋之交)的女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词作前期多写她悠闲的生活,后期则更多地表达她对自身境遇的悲叹和感伤。她的词作形式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在论词方面,她强调协律,崇尚典雅,并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念,反对将词作为诗文的写作方式。
除了词作,李清照也擅长写诗,但留存下来的诗作并不多,其中一部分是感时咏史的作品,情辞慷慨,与她的词风有所不同。
李清照的文集有《易安居士文集》和《易安词》,但已经散佚。后人编纂了《漱玉词》辑本,现在也有《李清照集校注》供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