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咏白菊》原文赏析

  • duō
    ·
    yǒng
    bái
  • [
    sòng
    dài
    ]
    qīng
    zhào
  • xiǎo
    lóu
    hán
    cháng
    lián
    chuī
    hèn
    xiāo
    xiāo
    qíng
    fēng
    lái
    róu
    sǔn
    qióng
    guì
    feī
    zuì
    liǎn
    sūn
    shòu
    寿
    chóu
    meí
    hán
    lìng
    tōu
    xiāng
    niáng
    fěn
    jiāng
    weì
    xīn
    kàn
    píng
    táo
    lìng
    fēng
    yùn
    zhèng
    xiāng
    weī
    fēng
    qīng
    fēn
    yùn
    jiǎn
  • jiàn
    qiū
    lán
    xuě
    qīng
    shòu
    xiàng
    rén
    xiàn
    chóu
    níng
    hàn
    gāo
    jiě
    peì
    leì
    wán
    shān
    shī
    lǎng
    yuè
    qīng
    fēng
    nóng
    yān
    àn
    tiān
    jiào
    qiáo
    cuì
    fāng
    姿
    zòng
    zhī
    cóng
    liú
    duō
    shí
    rén
    qíng
    hǎo
    gēng
    pàn
    dōng

原文: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相关标签:咏物白菊惜花多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漫长的夜晚,虽然帘幕已经放下,小楼上依然寒气逼人。可恨那凄凉的风雨,在夜晚摧残着如玉的白菊。看那白菊,既不像杨贵妃微红醉脸,也不像孙寿娇柔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他们的行为都不能与白菊相比。仔细观察,屈原和陶令,孤傲高洁的品性正与白菊相得益彰。微风吹起,白菊的清香蕴藉,丝毫不逊于淡雅的荼蘼。秋天即将结束,白菊愈发显得雪清玉瘦,似乎向人流露出它无限依恋的惜别情怀。你看它似忧愁凝聚,在汉皋解佩;似泪洒于纨扇题诗。有时是明月清风,有时是浓雾秋雨,老天让白菊在日益憔悴中度尽芳姿。我纵然爱惜,但不知从此还能将它留下多少时候。唉!如果世人都懂得爱护、欣赏,又何须再去追忆、强调屈原和陶渊明的爱菊呢?

注释:
多丽:词牌名,一名“鸭头绿”,一名“陇头泉”,139字。此词是《漱玉词》中最长的一首。
潇潇:疾厉的风雨声。一作“萧萧”。
琼肌:指花瓣像玉一般的白菊。
贵妃醉脸:此句意谓:杨贵妃醉酒以后的脸蛋儿,就像李正封诗中的牡丹花那样娇艳动人。
韩令偷香:韩令,指韩寿。徐娘傅粉:徐娘,指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
看取:看着。取,语助词。
屈平陶令:屈平是屈原的名,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陶令:指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曾任彭泽令。
蕴藉(yùn jiè):宽和有涵容。
酴醾(tú mí):即荼蘼,花名,初夏开白色花。
秋阑:秋深。
瘦:一作“度”。
汉皋(gāo)解佩:汉皋,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西北。佩:古人衣带上的玉饰。此处当指男子有外遇。
纨(wán)扇题诗:纨扇,细绢制成的团扇。
泽畔东篱:指代屈原、陶潜二位爱菊的诗人。 《多丽·咏白菊》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以婉约清丽、感情真挚而著称。在她的前期作品中,有一首名为《小重山》的词,据陈祖美的《李清照简明年表》记载,这首词可能是在1104年创作的。当时,李清照因为党祸的纷争而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她居住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但也会时不时地返回她的故乡济南。除了《小重山》,她还创作了《多丽》等作品。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小重山》是在1107年大观元年创作的。这些背景信息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李清照的词作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 《多丽·咏白菊》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李清照的词作中,花是最常出现的意象之一。她用花来表达人的情感,比如“宠柳娇花”和“梅心惊破”。她还用花来形容人的容貌,比如“柳眼梅腮”和“玉骨冰肌”。她还用花来形容人的体态,比如“绿肥红瘦”。在这首词中,她用“揉损琼肌”来描写菊花的纤细玉骨。然后她进一步用四个历史人物来作类比,来衬托白菊的美。她用贵妃醉脸来比喻牡丹,通过描写贵妃、孙寿、韩令、徐娘等人物,来说明白菊既不像杨妃那样富贵丰腴,也不像孙寿那样妖娆作态。白菊的香气幽远,不像韩寿那样香味弥漫;白菊的颜色纯白,不像徐娘那样傅粉争妍。她是屈子和陶渊明所喜爱的花。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在《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细细欣赏白菊,就像对待忠诚的臣子和高尚的士人一样,香气淡雅,清新芬芳,不亚于美酒。美酒指的是荼蘼花,花的颜色像酒一样黄,开放在春末。

下一段继续写,用一个“渐”字表示时间的推移,秋天结束了,菊花也凋谢了。菊花的凋谢呼应了之前的“揉损琼肌”,紧扣白菊在风雨中挣扎自立的神态。这里不是说人们对残菊的依恋,而是说菊花自己感到悲伤,洒下了凝结的泪水,依依不舍地告别。她用班婕妤“汉皋解佩”的典故,以“秋扇见捐”来比喻自己。这两个典故都是关于得到后又失去、爱而被抛弃的失落和悲伤。她的忧伤情绪融入了明亮的月光和清风,以及浓烟和暗雨之中,通过这个既明亮又模糊的境界来具象化。同时,这也暗示了,白菊既然与众不同,就只能在这样清幽高洁、又迷蒙暗淡的环境中展示它的美丽,即使姿态憔悴。

词人对花的珍惜和自己的自怜之情,反过来揭示了即使再怜爱,也不能让花片刻停留的事实。情感无法承受之处,突然变得开朗起来:只要人们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适应,就可以欣赏菊花,不必再回忆屈子的忠贞和陶渊明的闲逸,只需在菊花的东篱下采菊。 《多丽·咏白菊》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李清照的照片
李清照

李清照,生于1084年3月13日,死于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是汉族,出生于山东省济南章丘。她是宋代(南北宋之交)的女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词作前期多写她悠闲的生活,后期则更多地表达她对自身境遇的悲叹和感伤。她的词作形式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在论词方面,她强调协律,崇尚典雅,并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念,反对将词作为诗文的写作方式。

除了词作,李清照也擅长写诗,但留存下来的诗作并不多,其中一部分是感时咏史的作品,情辞慷慨,与她的词风有所不同。

李清照的文集有《易安居士文集》和《易安词》,但已经散佚。后人编纂了《漱玉词》辑本,现在也有《李清照集校注》供人参考。

猜您喜欢

殢人娇·后亭梅花开有感

宋代 李清照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宋代 李清照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一作:灯花空结蕊,离别共伤情)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宋代 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