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个芦苇筏就能航行。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能望见。
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注释:
河:指黄河。
苇:用芦苇编制的筏子。杭:通“航”,表示航行。
跂(qǐ):古代通“企”,指踮起脚尖。
予:而。有一种说法是指“我”。
曾:乃,竟。刀:通“舠(dāo)”,小船。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然容不下一条小船。
崇朝(zhāo):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河广》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当时有一位名叫宋襄公的人居住在卫国。据《毛诗序》的旧说,这首诗的主人公是宋襄公的母亲,她因为思念儿子而急切地想要回到卫国。然而,由于礼节的限制,她不能违背规定去见儿子,因此她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然而,现代的研究者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这首诗的主人公可能是一位在卫国作客的宋人,他急于回到自己的家乡,与父母团聚。这种解释更符合现代人对于思乡之情的理解。
无论是哪种解释,这首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家乡的强烈思念之情和急切回归的愿望。无论是因为儿子还是因为父母,主人公都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这种思乡之情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人们常常因为离乡背井而感到孤独和思念。这首诗通过表达主人公内心的焦虑和渴望,展现了古代人们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是春秋时代侨居卫国的宋人表达自己还乡心情急迫的思乡诗作。无论是主人公是宋襄公的母亲还是一位客旅,他们都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这首诗通过表达主人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古代人们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河广》创作背景详情»
游子。这种奇思妙想,正是诗人通过夸张手法表达出游子思乡之情的一种方式。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对比手法。诗的第一章中,诗人通过对黄河的设问和主人公的回答,形成了黄河的广阔与主人公的微小之间的鲜明对比。黄河浩渺无边,而主人公却只凭一支苇筏,想要飞越这样的大河,这种对比使主人公的决心和勇气显得格外突出。同样,在第二章中,诗人通过对黄河的再次设问和主人公的回答,强调了黄河的宽广与不可容忍之间的对比。黄河曾经不容刀,而主人公却能够轻易地越过它,这种对比进一步凸显了主人公的勇敢和决心。
此诗还运用了形象描写手法。诗中描绘了黄河的壮浪奇川、雷奔行和中原大地等景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黄河的浩渺和磅礴。同时,诗中还描写了主人公的思乡之情,他急不可耐地望着遥远的宋国,渴望回到家乡。这些形象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地描绘了游子思乡的形象和他欲归不得的迫切心情。诗中的设问与夸张、对比和形象描写等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河广》鉴赏详情»
这篇解析主要讨论了一首诗作的主题和修辞手法,并对中国文学中的夸张修辞进行了评价。文章指出这首诗是一位客居他乡的宋人表达自己急切思乡之情的作品。诗文内容简单明了,需要解释的地方并不多。然而,诗中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这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之一。文章认为适度的夸张和比喻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引起读者的共鸣,但是过度夸张则会变得可笑和荒唐,被视为说大话和吹牛皮的陋习。中国式文人常常分不清文艺和现实的界限,保留了夸张、联想和模糊的思维特点,这是需要克服的。文章认为这种过时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模式在现代工商文明的时代是不可取的。 《河广》解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