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认为西晋诗坛中继承了建安文风的诗人不少,建安风骨对诗歌的影响较大。然而,他也指出诗坛上出现了“儿女情多,风云气少”的诗歌,这是钟嵘评价张华诗语时的观点。元好问肯定了建安风骨这种诗歌风格,因此他以张华为例,认为张华的诗虽然绮靡婉艳,文字华丽,名声一时,但缺乏豪壮慷慨之气。而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表现出儿女情长,风格婉约。元好问在“奈若何”这句中表达了对绮靡文风的不满情绪,对诗歌绮靡文风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论诗三十首·其三》简析详情»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誉为文坛盟主,同时也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擅长作诗、文、词、曲。其中,他的诗作成就最高,尤其以他的“丧乱诗”闻名。他的词被认为是金代一朝之冠,与两宋名家媲美。虽然他的散曲传世不多,但在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元好问的著作包括《元遗山先生全集》和《中州集》。这些著作收录了他的诗、文、词、曲等作品,展示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才华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力。
关于元好问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190年8月10日,逝世于1257年10月12日。这段时间正好跨越了宋金对峙时期和金元之际,见证了北方文学的发展和变迁。元好问通过他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