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原文赏析

  • yáng
    liǔ
  • [
    jīn
    cháo
    ]
    yuán
    hǎo
    wèn
  • yáng
    liǔ
    qīng
    qīng
    gōu
    shuǐ
    liú
    yīng
    ér
    diào
    shé
    nòng
    jiāo
    róu
  • táo
    huā
    shī
    xié
    chūn
    fēng
    xiào
    xiū

原文: 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
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


相关标签:恋情写景

译文及注释

译文:杨柳的枝叶青青,沟水潺潺地流淌;黄莺在调动舌头歌唱,卖弄着娇美轻柔。桃花仿佛记得当年,有客人来这里游玩。斜倚在温暖的春风中,咯咯地笑个不停。

注释:调舌:即调动舌头,耍嘴皮子。
娇柔:娇媚柔弱;娇媚轻柔。
题诗客:暗指唐代崔护的故事。崔护曾在清明节独自游玩长安城南,到一户人家求饮水,一位少女端来水后,站在桃树下,眉眼间对崔护有情意。次年清明,崔护再次前往寻找,却见门户紧闭,无人迹可寻。在无尽的惆怅中,崔护在门扇上题诗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斜倚:轻轻地从直立位置移到倾斜的位置。 《杨柳》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述诗人与一位妙龄女子的相遇和失之交臂的故事,表达了对逝去的青春和梦想的怀念和感叹。

诗中,崔护是一个进士不第的诗人,清明日独自游览城南时,偶然来到一处花木掩映的庄院。庄院中花木丛萃,寂寂无人,崔护敲门久久无人应答,直到一位妙龄女子从门隙中窥视出来。崔护口渴求饮,女子赠以杯水,并邀请他进门坐下。女子倚着小桃树斜倚而立,态度亲切,给人一种殊厚的情意。崔护试图与女子交谈,但女子只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崔护告别离去时,女子送他到门口,仿佛不舍地让他离去。来年清明日,崔护忽然想起这位女子,情不自禁地再次前往寻找,但发现庄院的大门紧锁,失望之余,他在门上题下了这首诗。

元好问的《杨柳》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着相似的意境和情感。诗中,春天的郊野大自然中,杨柳青青,沟水汩汩流淌。莺儿在柳丛中啼鸣,好似与诗人相识一般,调转着它那美妙娇柔的歌喉。除了莺儿,桃花也是诗人的见证物,它记得那位昔日题诗客的到来。然而,时间不等人,人面桃花不知何处去了,再次来到这里题诗已经没有意义。诗人感叹世上有多少像崔护一样的题诗客,连桃花也觉得他们可笑,每年都来寻找自己的青春梦想,却只能斜倚春风笑而不休。

通过对比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和元好问的《杨柳》,可以看出两首诗都表达了对逝去的青春和梦想的怀念和感叹。崔护的诗中,他与女子的相遇和失之交臂,让他对逝去的美好时光充满了思念和遗憾。而元好问的诗中,他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色和桃花的记忆,表达了对那些一年又一年来寻找青春梦想的人的嘲笑和无奈。两首诗都以抒情的方式,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杨柳》赏析详情»

金朝诗人元好问的照片
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誉为文坛盟主,同时也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擅长作诗、文、词、曲。其中,他的诗作成就最高,尤其以他的“丧乱诗”闻名。他的词被认为是金代一朝之冠,与两宋名家媲美。虽然他的散曲传世不多,但在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元好问的著作包括《元遗山先生全集》和《中州集》。这些著作收录了他的诗、文、词、曲等作品,展示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才华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力。

关于元好问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190年8月10日,逝世于1257年10月12日。这段时间正好跨越了宋金对峙时期和金元之际,见证了北方文学的发展和变迁。元好问通过他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猜您喜欢

倪庄中秋

金朝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论诗三十首·其二

金朝 元好问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论诗三十首·其八

金朝 元好问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