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值雨》原文赏析

  • xián
    yáng
    zhí
  • [
    táng
    dài
    ]
    wēn
    tíng
    yún
  • xián
    yáng
    qiáo
    shàng
    xuán
    wàn
    diǎn
    kōng
    diào
    chuán
  • hái
    dòng
    tíng
    chūn
    shuǐ
    xiǎo
    yún
    jiāng
    yuè
    yáng
    tiān

原文: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相关标签:写景写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咸阳桥上遇雨了,那牛毛细雨随风飘摇不定,宛如悬在空中的水晶帷帘;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
眼前这烟水空濛的景色多么像初春时节洞庭湖上那烟波浩渺的景致,湿漉的晓云好像是驮载着接天的水气飘进了岳阳古城的上空。

注释:
咸阳桥:又名西渭桥,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南,古代多于此送别。
还:一作“绝”。意为完全。
将:携带。
岳阳天:岳阳楼在洞庭湖边,可俯瞰洞庭春色。 《咸阳值雨》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是基于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往日游洞庭湖的经历。温庭筠在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的春天曾经游览过洞庭湖的湘中地区。他在那次旅行中写下了一首名为《次洞庭南》的诗(现存佚句一联),而《咸阳值雨》则是在这之后创作的。 《咸阳值雨》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对雨景的鉴赏之作。诗人以咸阳桥为背景,描绘了雨中的景色。咸阳桥是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承载着许多历史的悲欢离合。然而,诗人在雨中徜徉时,却感到闲适自在,没有愁眉锁眼的样子。诗中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清旷迷离的山水图景。

诗的开头直接点明了主题,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咸阳桥和雨景。诗句末尾的“悬”字,形象地传达出雨脚绵延如帘箔悬挂在空中的感觉,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接下来,诗人将观察点从桥头推向远处的水面,描写了茫茫雨色。诗中的“万点”形容了雨点的密集,而“空蒙”二字则烘托出了雨后的特殊氛围,点出了春雨带来的色调变化。这种烟雨霏霏的景象类似江南水乡的天气,是诗人着力刻画的意境。

诗的第三句突然转到了洞庭湖的春色,实现了两幅毫不相干的水天图画的联结转化。诗人通过描绘烟水空蒙的景色,将咸阳的雨景与洞庭湖的春色联系在一起。洞庭湖是一个巨大的湖泊,气蒸波撼,无边无际。诗人将湿漉的晓云比喻为驮载着接天的水气飘进了岳阳古城的上空,形成了壮观的景象。

整首诗通过对咸阳桥和洞庭湖的描绘,展现了雨中的景色。诗人运用质朴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创造出了一幅清旷迷离的山水图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想象的空间。 《咸阳值雨》鉴赏详情»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照片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本名是岐,字飞卿,出生在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庭筠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用八叉手成就八韵,因此也被称为“温八叉”。然而,他过于自负,喜欢讽刺权贵,经常触犯忌讳,引起时人的厌恶,所以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被贬抑,终生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最后的官职是国子助教。他精通音律,擅长写诗,与李商隐齐名,被称为“温李”。他的诗歌辞藻华丽,细腻娴熟,内容多写闺情。他在词的艺术成就上超过了晚唐其他词人,是“花间派”词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对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词史上,他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存世词作有七十余首。后人编辑了《温飞卿集》和《金奁集》来收录他的作品。

猜您喜欢

念奴娇·断虹霁雨

宋代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微雨

唐代 李商隐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旅舍遇雨

唐代 杜荀鹤

月华星彩坐来收,岳色江声暗结愁。
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