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子》原文赏析

  • [
    weì
    jìn
    ]
    táo
    yuān
    míng
  • bái
    beì
    liǎng
    bìn
    shí
  • suī
    yǒu
    nán
    ér
    zǒng
    hǎo
    zhǐ
  • ā
    shū
    èr
    lǎn
    duò
  • ā
    xuān
    xíng
    zhì
    xué
    ér
    wén
    shù
  • yōng
    duān
    nián
    shí
    sān
    shí
    liù
  • tōng
    chuī
    jiǔ
    líng
    dàn
  • tiān
    yùn
    gǒu
    qiě
    jìn
    beī
    zhōng

原文: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相关标签:勉励勤奋学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白发覆垂在两鬓,我身已不再结实。
身边虽有五男儿,总不喜欢纸与笔。
阿舒已经十六岁,懒惰无人能相比。
阿宣快到十五岁,也是无心去学习。
阿雍阿端年十三,竟然不识六与七。
通儿年龄近九岁,只知寻找梨与栗。
天命如果真如此,姑且饮酒莫论理。

注释:
责子:对儿子的责备、批评。
被(pī):同“披”,覆盖,下垂。鬓(bìn):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
肌肤:指身体。实:结实。
五男儿: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大名分别叫俨、俟、份、佚、佟,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通。这首诗中皆称小名。
好(hào):喜欢,爱好。纸笔:这里代指学习。
二八:即十六岁。
故:同“固”,本来,一向。一作“固”。无匹:无人能比。匹,字形近于“二”、“八”之合,这里用了析字的修辞法。
行:行将,将近。志学:指十五岁。
文术:指读书、作文之类的事情。
垂九龄:将近九岁。垂,即将到。觅:寻觅,寻找。
天运:天命,命运。苟:如果。
杯中物:指酒。 《责子》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这首诗作于东晋安帝义熙四年,当时陶渊明已经四十四岁。这个时期正值东晋朝廷的动荡时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使得陶渊明感到深深的失望和绝望。

在这个时期,陶渊明已经在政治上遭受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他曾经担任过一些重要的官职,但由于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标准,他经常与权贵和腐败的官员发生冲突。这些冲突导致了他的被贬谪和被剥夺权力的情况。陶渊明对于这种政治环境的失望和绝望使得他决定放弃政治生涯,回归田园生活。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陶渊明对于自己政治生涯的总结和反思。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愤怒和失望。他用深沉的语言和意象描绘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困惑。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希望通过回归自然和田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黑暗。陶渊明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追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得它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成为了陶渊明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责子》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的心情。整首诗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儿子们不求上进的失望和无奈。

首先,诗中描绘了作者自己老去的形象,白发两鬓,肌肤不再紧实,展现了岁月的流转和衰老的无情。接着,作者写到自己的五个儿子,却总是不喜欢读书,不求上进。每个儿子都有自己的缺点和懒惰之处。老大阿舒已经二十八岁了,却依然懒散无比;老二阿宣虽然有志向,但却不爱学习写作;雍和端两个孩子都十三岁了,却连六和七都不认识;老五通子已经九岁了,却只知道贪吃,对其他事情一无所知。通过对儿子们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他们的失望和对他们未来的担忧。

最后,作者以一种戏谑的口吻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意思是,如果上天注定给了他这样的不肖子,那么他也只能喝酒来消愁了。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儿子们的无奈,也透露出一种幽默的态度。

整首诗以幽默的笔调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儿子们的缺点夸大化,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作者通过这种幽默的方式,既表达了对儿子们的批评和失望,又展现了他对他们的爱怜和慈祥之情。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幽默的笔调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作者对儿子们不求上进的失望和无奈。通过幽默的方式,诗歌既表达了对儿子们的批评,又展现了作者的爱怜和慈祥之情。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更加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责子》赏析详情»

魏晋诗人陶渊明的照片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

猜您喜欢

止酒

魏晋 陶渊明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好味止园葵,大懽止稚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
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八

魏晋 陶渊明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
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劝农·其六

魏晋 陶渊明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
敢不敛衽,敬赞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