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孔丘沉溺在道德,鄙视樊须问耕田。
孔子沉迷于道德,看不起樊迟去耕田。
董氏仲舒乐琴书,三载不曾践田园。
董仲舒喜欢弹琴读书,三年来从未踏足田园。
若能超脱世俗外,效法斯人崇高贤;
如果能超越世俗,效仿那些崇高的贤人;
怎敢对之不恭敬,当颂礼赞美德全。
怎么能不尊敬他们,应该赞美他们的品德。
注释:
孔耽:孔子沉迷于。
樊须是鄙:即鄙视樊迟。樊迟是孔子的学生。
董:董仲舒,西汉思想家、哲学家。
履:踩踏。
超然:超脱,高超脱俗,超出于世事之外。
高轨:崇高的道路,指行事与道德。
敛衽:如同“敛袂”,整一整衣袖,表示恭敬。
《劝农·其六》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陶渊明在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返回上京里后,于次年开春搬迁到怀古田舍从事农耕工作的情景。在这个时期,陶渊明创作了《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诗,其中表达了他对农耕工作的热爱和对农民的鼓励。同时,他还在同年创作了《劝农》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相同,即元兴二年(403年)。这些诗作展现了陶渊明对农耕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民劳动的赞美,体现了他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劝农·其六》创作背景详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